傳統竹管樂器有簫。?
簫是最為熟知的竹制樂器。相傳自古代西域羌族傳來。笛是橫吹的,與它相似而直吹的便是“簫”。相傳,簫為舜所造。當時簫的名稱叫“參差”,就是“參差不齊”的意思。這是因為古簫是多管排列(即“排簫”),為了使音高低不同,管的長短也就不相同,故名“參差”,古簫有封底和無底的兩種,前者叫“底簫”,後者為“洞簫”。
相傳簫為舜所造。豎吹。唐代以前指多管“簫”,即『排簫』。是由壹組長短不壹的竹管排列而成,形似鳳翼。現今所稱“簫”,多指單管簫。蕭聲近太古,處蒼翠蔥郁之竹林,聞壹曲,淒婉綿長,如歌如泣。
簫的起源
簫的產生,其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
中國考古學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發現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質發聲器,考古學家稱之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現存浙江博物館)。這批骨哨是用鳥禽類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將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壹支中空的骨管,然後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們長7厘米左右,管徑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開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幾個音來,於是就形成了骨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