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涵蓋人文哲學、天文星象等各個方面,蘊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發展而來的中國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了華夏先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內容,也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壹)、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擡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花節(二月六四三八+03-二月六五四三八+07)、清明節(陽歷四月五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七夕)等。
此外,在二十四節氣中,有些既是自然節氣,又是傳統節日,如清明節和冬季至日,既有自然內涵,也有人文內涵。
此外,中國各少數民族還有自己的傳統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節、彜族的火把節、瑤族的達奴節、白族的三月節、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郭旺節、苗族的跳花節等。
傳統節日的起源、傳承和發展,是人類社會“逐漸形成和完善的文化過程”,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它們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明國家的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