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整體概念。
中醫認為,人體是壹個有機整體,組成人體的各部分在結構上密不可分,在功能上協調互用,在病理上相互影響。
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重要關系和相互影響。人類在主動適應和改造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身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壹和身體本身的整體性的觀念就是整個概念。
二是辨證論治。
在辨證論治的過程中,也要掌握病證與治的關系。中醫通過辨證認識和治療疾病,註重癥狀和體征的結合。因為壹種疾病可以有幾種不同的證候,不同的疾病在發展過程中可以有相同的證候,所以在臨床治療中可以采用“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方法。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基礎
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和建立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時期。戰國以來,急劇的社會變革和學術流派為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社會文化氛圍。此時,古代醫生也加速了對人體奧秘和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試圖將醫學經驗上升為理論。
他們在醫學實踐和解剖成果的基礎上,吸收了諸子百家的精華,創立了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精神等學說,在探討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創造了六淫致病學說。
同時將古代哲學中的氣、陰、陽、五行理論引入醫學領域,作為解釋人體生理病理、指導疾病診斷和預防的方法論。中醫理論體系就是在這裏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