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元夕、元夕或元宵節。正月是農歷正月,古人把“夜”稱為“夜”。正月十五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所以叫“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節”的說法,正月十五也叫“上元節”。自古以來,元宵節的習俗就以看燈這種熱烈喜慶的習俗為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植於開燈祈福的民俗。根據壹般資料和民間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時期就已受到重視,但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成為全國性民間節日是在漢魏以後。正月十五燒燈籠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
元宵節的傳統民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用糯米粉裹成圓形,可以是肉,也可以是素,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
2.燈籠: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叫元宵節,因為有掛燈籠、點燈、看燈籠等習俗。元宵節是壹種傳統的節日習俗,始於西漢,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盛行燈風,流傳後世。正月十五是壹年壹度的花燈煙花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