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傳統文化有鬧花燈、猜燈謎、耍龍燈。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壹年壹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壹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壹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元宵節歷史價值:
元宵節俗的形成有壹個較長的過程,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隨著時代發展,今天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不論元宵、彩燈、煙花如何變化出新,這些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風俗依然沒變。
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它始終是人們心中割舍不斷的情愫。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古代元宵節由於開禁,人流如織,男女相遇,易於產生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