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元元節、元夕節或元宵節,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春節最後壹個重要節日。
元宵節名稱的由來:正月是農歷的正月。古人稱“夜”為“夜”,所以壹年中第壹個滿月的第十五天就叫元宵節。
元宵節的民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元宵節吃新奇的食物在民間很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
元宵,或稱“湯圓”,裏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皮、核桃仁、堅果、棗泥等。,並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可以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陜西餃子不是包著吃,而是“卷”在糯米粉裏,或煮或炸,熱乎乎的,圓圓的。
2.燈籠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叫元宵節,因為民間有掛燈籠、點燈籠、看燈籠的習俗。
3.解開燈籠上的謎語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特有的壹種富有民族風格的傳統民間娛樂形式。是自古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在農歷正月十五,傳統的民間掛燈籠,放煙花。後來,壹些好事者在紙上寫下謎語,貼在五顏六色的燈籠上,讓人們猜。
4、遠離壹切疾病
“走過所有的病”,又稱遊過所有的病、驅散所有的病、烘烤所有的病、過橋等。,是消災祈福的活動。元宵之夜,女人相約壹起出遊,看到橋就要跨過去,以為這樣可以治病延年。
走離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習俗,部分在十五進行,但大部分在十六進行。這壹天,身著節日盛裝的婦女們成群結隊地走出家門,過橋渡險,進城,跪求孩子,直到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