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紙發明於公元前西漢,在此之前不可能出現剪紙。但當時人們用薄料鏤空雕花制作工藝品,但早在紙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就已經流行,即通過雕、刻、挑、刻、剪的方法在金箔、皮革、絲綢甚至樹葉上刻出圖案。
在戰國時期,皮革雕版和銀箔鏤空雕版的使用與剪紙如出壹轍,它們的出現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壹定的基礎。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接春節的時間從立春開始,人們用剪紙來表達對春節的喜悅,這就是春節剪貼窗花的由來。
窗花是農耕文化的特色藝術,農村的生活地理環境、農業生產特點和社會習俗也使這壹鄉土藝術具有鮮明的漢族民俗和藝術特色。在過去,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春節期間都要貼窗花。目前只有南方人結婚的時候才貼,春節壹般不貼,而北方的貼窗花還是比較流行的。
窗花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為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所以窗花有相當多的內容表現農民的生活,如農耕、編織、捕魚、牧羊、養豬、養雞等。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繁榮喜慶。
窗花是漢族民間剪紙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最受歡迎的品種。分南北風格,南方以“精致”為美,特點是精致;北方的質樸、生動之美,特點是天真、正直。其他剪紙品種是在窗花的基礎上發展和延伸的。春節期間,人們花時間在貼窗花上,以裝飾環境和渲染氣氛,並寄希望於辭舊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