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筏,壹種簡單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由長原木綁成的木筏。
中國有悠久的航海和造船歷史。考古證明,至少在7000年前,中國就能制造竹筏、木筏和獨木舟。最早的竹筏是由幾根竹竿組成的木筏,順流而下,也可以用槳、槳、桿推進。
引用解釋
木頭做的筏子。
《宋史·正史五》:“汴河上下鎖,蔡河上下鎖,收舟筏之征。”元朝《土司傳》:“土司下令造木筏,從汶上派大儒華池之子巴鬥,在木筏上擊死五百兵。”沈明德福《夜火邊、河漕、關山三邊道》:“即今鹽船、木筏無滯。”清代周亮公《張先生傳》:“充城水時,先生自費取詩賦數卷,達其妹夫、玉主,寫於筏上。”魯迅《故事新編:治水》:“但要緊的第壹件事,是趕快派壹隊大木筏,把儒者接往高遠。”[1]
發起時間
木筏[車輛]
木筏的發明起源於南方的許多河流。起初可能是發現人落水後能抓住浮木存活,然後就有了壹排排木頭或竹子做的木筏。南北朝戰爭中有大規模使用的記載。當然是更早發明的。我們民族雖然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但是南方少數民族其實沒有這麽長的記載,所以沒有歷史可查。
所以只能知道木筏很早就發明了,但不可能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