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目的是測量水深,也就是大致掌握底部到浮子的距離,屬於粗尋底。
第二步,浮子下移(比子線長5厘米左右)。
這壹步的主要目的是測量掛鉤的距離,因為前壹步用的是重鉛,此時的浮子必須完全沒入水中。
第三步是削減鉛皮膚浮動,並調整到所需的網格。
由於上壹步的操作,浮子完全沈入水中,已知鉤與浮子之間的距離小於水深。此時,當浮子通過劃破鉛皮浮出水面時,雙鉤肯定是離底了。
第四步,掛餌尋底。
這壹步至關重要,因為第三步的操作使得鉛垂墜和雙鉤的重量之和恰好等於浮子的剩余浮力。這時,如果魚餌掛在魚鉤上,浮漂必然會下降或再次沈入水中,即通過雙餌的重量來判斷浮漂的浮力,決定釣魚時是釣靈還是釣鈍。
第五步,調整浮子到所需的網格。
回到上面的操作,以空鉤浮四眼離底,加餌後還剩兩眼為例,說明餌的重量是兩眼。然後妳需要逐漸調整魚漂的高度,直到魚漂入水後露出兩個以上的眼睛,這說明魚鉤已經到了終點。然後,調回來,直到浮子露出兩只眼睛。此時底部雙鉤的狀態是壹鉤平躺,另壹鉤觸底。這種調漂法屬於典型的臺釣調漂法。壹般情況下,可以遵循上述操作。當魚口混亂,小雜魚影響較大時,可將浮子向上推,使浮子露出水面的部分高於兩眼直至整眼,可有效過濾壹些小魚漂流的信號。如果魚嘴較輕或者魚出現浮的情況,可以將魚漂向下推,使其低於兩眼或者直接下魚底,增加抓魚的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