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遊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沈,並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壹些。短調壹般兩行,有韻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流行於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
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 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裏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
擴展資料:
蒙古族民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壹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也是蒙古族整個文學藝術的主流。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族傳統生活方式,也是遊牧文化基礎。蒙古族民歌乃是最生動、簡便,最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壹部蒙古音樂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壹部蒙古民歌歷史。
著名蒙古歌曲有 《嘎達梅林》、《達那巴拉》、《牧歌》、《萬麗》、《金杯》、《森吉德瑪》、《桑塞瑪》、《諾恩吉亞》、《紅酒》、《四海》、《走馬》、《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
百度百科-蒙古族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