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北嶽廟恒山之爭

北嶽廟恒山之爭

先秦以來,北嶽恒山就是現在富平的仙女山(大茅山)。漢代有兩座廟,曲陽為下廟,山腳下為上廟。晉末,石敬堂幽雲十六州歸契丹,以大茅山為界,恒山上廟毀。曲陽之後,下廟成為歷代祭祀恒山的地方,並不斷擴大。恒山上的寺廟沒能恢復。恒山寺山分離,金代曲陽分阜平,大茅山歸阜平。在行政上,恒山和恒山寺是分開的。

明朝中後期,渾源利用衡山上人文景觀的破壞,廟山分離時,流行飛石之說。飛石源頭附玄武山,偽造張等傳說,冒充恒山在渾源,於是有了恒山之爭。關於祭祀地點,有人主張曲陽,有人主張渾源。曾幾何時,雄壯的北嶽失去了準確的崇拜地理位置。最後,恒山祭祀在順治年間遷至渾源。

喬宇的《恒山遊記》認為恒山在渾源,這說明明代中期很多山西文人認為恒山在渾源。在恒山之前,與渾源無關,也沒有史料證明渾源與恒山有關系。

清代渾源恒山建立後,雖然朝廷對北嶽廟沒有爭議,但並沒有得到河北文化界的認可。曲陽妥善保護了北嶽廟,多次修繕。河北省的阜平、唐縣、淶源等地對大茅山的祭祀從未停止,廟會仍在繼續。曲陽、阜平、唐縣等地方誌,正定、保定、吉福通誌等。記載大茅山和北嶽壹樣古老。可見河北文化界在清政府改拜後,壹直堅持恒山(大茅山)在阜平,寺廟在曲陽。而且記載中沒有古字,也不叫古恒山古北嶽。

  • 上一篇:加藥裝置 粉末
  • 下一篇:單菌種和雙菌種倒置發酵工程的優缺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