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菜餡水餃、豬肉蘿蔔餡餃子、豬肉茴香餃子等。
餃子初名餛飩,又有角子、角兒、匾食、扁食、牢丸、粉角、餃餌、水餃餌、水點心、水餃子、餃兒等多種稱呼。餃子的烹飪方法多樣,有煮、蒸、煎、烤等。自宋代開始,有了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自明朝以來有了正月初壹吃餃子的習俗。
餃子的烹飪方法多樣,有煮、蒸、煎、烤等,餛飩的做法只有水煮壹種,明代宋詡《竹嶼山房雜部》卷下列舉了餃子的水煮、油煎、蒸三種方法,同時,還介紹了餛飩的兩種做法:壹是水煮,二是水煮後加油潤,再蒸。這可能是明代烹飪餛飩的方法,但主要方法還是水煮。
民俗文化
餃子成為節日食品的歷史,最早不是在除夕夜,而是在冬至日,宋代金盈之《醉翁談錄·卷四·十壹月》:都城以寒食、冬至、元旦為三大節,自寒食至冬至久無節敘,故民間多相問遺,至歲除或財力不及,不復講此俗,諺有肥冬瘦年之語,蓋謂冬至人多饋遺,除夜則不然也,人家是日多食餛飩,故有冬餛飩年馎饦之語。
開封俗語新節已過,皮鞋底破。大捏餛飩,壹口壹個,這是文獻中記載的對冬至吃餛飩的解釋。後來因為餃子和餛飩經常被混淆,所以有些地區改吃餛飩為餃子,俗語中有了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張仲景的傳說也與冬至吃餛飩的習俗相關,但這傳說在文獻中不得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