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學習方式:傳統課堂教學在教學方法上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在教學組織形式上主要采用集體教學和同質分組,在獎勵和評價上以全班或個人為獎勵對象,以考試成績為主要獎勵依據,導致了競爭性的課堂目標結構。在這種結構中,學生往往處於壹種極度焦慮的狀態:要想贏,就必須打敗所有的對手。競爭使學生傾向於歸因於他們的能力。因為只有少數人能贏,大多數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缺乏學習的動力和興趣,甚至逃避學習。
協作學習模式:變傳統課堂教學的競爭型目標結構為合作型目標結構。目標結構改革克服了傳統教學熱衷於排隊分數來比較勝負,以“成功”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壹標準,從而導致大多數“失敗者”的自信心被徹底摧毀的弊端。小組合作學習以“不求人人成功,人人奮進”為教學評價的終極目標,將個體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形成了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格局。在這種目標結構中,團隊成員的期望和目標取向是壹致的,“壹切為了我,壹切為了我”,改變了單純的“輸”。“贏”的關系極大地消除了對競爭失敗的恐懼,增強了“誌趣相投* * *”的集體榮譽感,從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和動力,有助於學生相互學習和享受體驗,為兒童主體性的培養和發展提供了無盡的動力。
二、協作學習的定義:
協作學習是壹種組織學生以小組或團隊的形式進行學習的策略。團隊成員的合作是實現課堂學習目標不可或缺的壹部分。小組合作活動中的個體(學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探索發現的信息和學習資料分享給小組的其他成員,甚至是其他小組或全班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