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擂鼓:開始拜神或行禮均擂鼓三次來左右中。
打法:(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切),(咚咚切)(每三次)
(2)起獅鼓:拜完神或行完禮開始起舞
打法:打鼓邊(得得得)後打鼓:(咚撐撐撐撐撐撐撐撐切)
(3)行獅鼓:(三星鼓)其動作是左望右源望,尋找食物。
打法:(得咚切),(得得咚切)(咚咚撐切百)循環二至三次。
(4)拋獅鼓:法備動作去食青,或試探動作。
打法:(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咚咚洞咚切)。
(5)七星鼓:咬七星試探動作看其動作可否進食。
打法:(咚撐撐),(咚撐撐),(咚撐撐),(咚洞洞咚撐撐撐撐切)。
擴展資料:
1、腰鼓:相傳由羯鼓演變而來,公元四世紀開始流行,唐代腰鼓因演奏中的作用不同,稱為“正鼓”或“和鼓”。明代以來,“鳳陽花鼓”、“花鼓燈”和淮北“花鼓戲”中多用到腰鼓,並逐漸演變為現代的形式。
2、狼帳鼓:又名“兩杖鼓”。流行於福州地區。狼杖源於古代細腰鼓類樂器,形制與朝鮮族長鼓相似。鼓身木制,全長約70厘米左右,中部細小,兩端粗大而中空,兩面蒙牛皮或蟒皮,鼓面直徑30厘米左右,鼓皮裝於金屬圓環上,由繩索穿系繃緊。用木棰敲擊或用手拍擊發音,是“福州十番”的主要樂器之壹,也用於閩劇伴奏。
3、漁鼓:漁鼓又稱“竹琴”或“道筒”,南宋時已有這種樂器。現代使用的漁鼓,是在長65~100厘米、直徑13厘米左右的竹筒上,壹端蒙以豬皮或羊皮而成,演奏時,左手堅抱漁鼓,右手拍擊,是民間曲藝“道情”、“漁鼓”和“竹琴”的主要伴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