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的發展,如同陀螺的運動,不停地旋轉,壹圈又壹圈,周而復始。在這種周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恒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
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
“後人復哀後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國歷史在變中保持不變的特點嗎?
這是壹種規律,有人稱之為歷史定律。近來可以看到,不同的學者,針對不同的歷史事實,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不同的"歷史定律"。這其中有黃炎培所說的"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楊寫的"瓶頸定律";秦暉寫的"黃宗羲定律";吳思寫的"血酬定律";楊光寫的"傳統權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敗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環定律"等等。
各種各樣的說法,是否都能稱之為"定律",也有疑問。但它們確實是在不斷地被重復,呈現出某種規律性。學者們何以對歷史定律產生興趣?我以為他們的用心,是要打破我們歷史上那些千古不變的東西。"後人復哀後人",這樣的重復,給我們太多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