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國陜西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出土了大量兵器,那些兵馬俑所配的兵器很多都保存完好,被考古人員擦去表面泥土後,就顯露出閃亮的鋒利兵刃。用現代科學方法檢測分析,壹些閃著寒光的青銅劍表面,竟有壹層厚約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鉻約2%。這很像近代才掌握的鉻鹽氧化處理防銹工藝,該工藝需在比較復雜的設備和工藝流程下才能實現,德國、美國分別在上世紀30年代和50年代才發明這種先進工藝並申請專利。且這種工藝的防銹功能壹般只能保持60年左右,生活在公元前200多年的秦代工匠怎麽就掌握了這種工藝?還能防銹2000多年?這可真像穿越小說主角幹的事兒!
此前有研究認為,這些兵器之所以保護較好,是因為秦代工匠在防銹處理中使用了鉻,讓兵器入土後能免於腐蝕。這種秦代工匠掌握了劃時代的鉻基防銹技術的說法,成為大眾傳媒中廣泛流傳的主流說法,甚至被用於紀錄片和導遊詞中。
上一篇:原神是怎麽打開閘門驅散沙堆的?下一篇:古代盾牌傳統案例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