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產與季節和天象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天文歷法知識是在農業生產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
中國古代歷法采用陰陽合歷,即以太陽的周期為年,以月亮的周期為月,用閏月來協調年與月的關系。
古人根據太陽在壹年中的位置變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氣候演變順序,將壹年分為24段,又分為12個月,以反映四季、溫度和物候。
這24個節氣,因太陽的運動而確立,反映了四季的變化,與農牧業生產密切相關,所以也叫陰歷。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名稱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淮南子·田文訓》中,與現在的名稱壹致。節氣起源於中國古代,反映了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時四季的變化,反映了農時,在農村家喻戶曉。隨著中國古代歷法的傳播,節氣傳播到海外華人所到之處。節氣是根據太陽在星空中的視位置來確定的。節氣也叫二十四節氣,是十二種中氣和十二節氣交替排列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