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古代官袍上有哪些飛禽和走獸

古代官袍上有哪些飛禽和走獸

眾所周知,明代官員分為九品,服飾則按照官階的品級有著嚴格的規定。據考,在衣服上繡繪飛禽走獸的補子以區分官階的制度,最早始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補子就是壹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所繡的不同禽獸,代表了壹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自明代開始,“補子”作為官服上的等級標誌,沿用了近600年,成為封建等級制度尊卑高下最突出的代表。

明代服制文武官員的袍子分為三種顏色,補子是文禽武獸。壹品至四品袍子的顏色為緋色,五品至七品袍子的顏色為青色,八品至九品袍子的顏色為綠色。九類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分別為:壹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雲雁;五品青袍,繡白鷴;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鸂鶒;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鵪鶉。武將壹品和二品都是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和七品都是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清代官服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與明代大同小異,但個別的有所變化。文官的補子八品換成了鵪鶉,九品換為練雀。武官壹品改為麒麟,三品改為豹,四品改為虎。

由此可見,“衣冠禽獸”當時曾是壹個令人羨慕的詞語,本為褒義。“衣冠禽獸”演變成貶義詞是在明朝中晚期,那時由於官場腐敗,某些官員貪贓枉法、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如同牲畜,老百姓就漸漸地將“衣冠禽獸”這個成語作為貶義詞來用了。

  • 上一篇:去旅行拎什麽包包實用又上鏡?
  • 下一篇:古風吊牌是什麽意思圖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