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古代文人為何總悲秋?

古代文人為何總悲秋?

因為秋天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落葉,落葉總能讓人產生思憶,流露悲傷之情,所以古代文人多悲秋。

悲秋主題肇始於詩,形成於賦,主要存在於抒情文學之中,其壹形成便兼具表現與再現因素,兩者融合滲透,成為後世文人高山景行的口頭禪。屈原、宋玉愁的是政治失意,漢後悲秋的內涵迅速拓展,成為對社會人生慨嘆的壹種固定表情方式。

擴展資料:

相關背景

人所產生的審美想象,源於秋由盛及衰自然行程中的特質外現。作為觸發美感的媒介,秋具有相對的“中和之美”。刺激性不強,不是其來迅猛其逝也速,而是淡淡的、朦朧的、淒淒楚楚,九曲回腸,沁人心脾,但它又預示著不祥。這與其余三季大為異趣。

自然物候的這種規定性,決定了古代文人們目的性的定向聯想:“及遇秋景,四體偏躁,不見日行急促,唯覺寒氣襲人。”這便是心理上的壹種危機感。

最初的悲秋者正是以自己的審美觀點,在秋的特質中穎悟了自身的某種本質,將悲秋向秋景融入,又從秋景中升發憂思。於是乎,秋成為表現悲秋者個性的對象,主客對應,情景相契,悲秋意識便油然頓生。

  • 上一篇:折疊衣服的三步法
  • 下一篇:古代漁民發明了哪些捕魚技術?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