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古建築文化旅遊景點來說,保護性修復極其重要。
故宮三大殿修復前後的對比
中國的傳統建築大多是木制的。魯班,中國民用建築的始祖,也是木匠的始祖,對中國的建築影響很大。以應縣木塔為例,作為?世界三大赤塔?其中壹座近70米高,是純木結構,沒有釘子和鉚釘。存活了近1000年,是現存傳統建築中的奇跡。
應縣木塔
中國戰亂多,朝代更叠頻繁。木質建築怕火,經不起戰爭的摧殘。而且很多歷史人物都喜歡放火泄憤,最著名的就是項羽燒了阿房宮,戰後很多建築都被燒為平地。
雖然古代西方國家戰爭很多,但很多建築都是大理石的,所以在冷兵器時代,保存下來的就比較多。趕上熱兵器時代,尤其是壹戰二戰主戰場。如果我們不投降,不去救火,城市裏的古建築也會大量被毀。
修復中的衛城(蕭碩截圖)
古建築的修復是東西方文明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
2019年4月15日,聖母院大火震驚世界,修復工作艱難而漫長。
現存的歷史遺跡能否保存下來,防止進壹步風化和破壞,決定了後人會看到什麽樣的歷史文化符號。
在節目《曉說》中,高談到了東西方對古建築修復的不同看法。
中國修復古建築的方式與西方國家不同。我國提倡修舊如舊,盡可能使用相同的材料,修復的結果看起來像是完整的;而西方的修復主張新修的部分要壹目了然,讓人清楚地感覺到新修的在哪裏,舊的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