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戲曲中醜角的臉譜是:“三花臉”或“小花臉”,武醜又稱開口跳。文醜分為官文醜、方巾醜、茶衣醜、巾子醜和彩旦,特點是在鼻梁中心抹壹個白色“豆腐塊”,用漫畫的手法表現人物的喜劇特征。
在長期的戲曲發展史上,醜角的化妝根據人物的身份、年齡、性格、行為的不同和差異,也逐漸形成了壹套完整的、系統的臉譜。如腰子型粉臉、圓形粉臉、棗核型粉臉、箏型粉臉、元寶型粉臉、醜老臉、醜破臉以及碎臉、揉臉和象形臉等。
其中最典型的是方巾醜,臉部中央用白粉勾畫—幅“豆腐塊兒”型的白粉臉。因此觀眾壹看見這塊“豆腐塊兒”就知道這個演員是醜角。
古代戲曲中醜角的來源:
唐玄宗
在大明宮,有壹個叫梨園的地方。由於唐玄宗癡迷藝術,這裏慢慢的發展成為皇家藝術中心。唐玄宗喜歡醜角,經常在梨園化妝成普通百姓的模樣。
壹國之君扮演醜角無論如何有損於大唐帝國的形象,為了遮掩皇帝的尊榮,特意設計了壹塊白玉掛在臉上,這就是中國戲曲歷史上醜角臉譜的來歷。
武大郎
據說這版權屬武大郎所有。原來,當年武松在景陽崗打死吊睛白額大蟲後,就被陽谷縣百姓簇擁著騎馬遊街。傾城的男女老少都上街來壹睹打虎英雄風采。武大郎是個侏儒,擠在人群中什麽都看不到,於是他靈機壹動,爬到壹家豆腐店的木架子上,踮著腳,伸著脖子往前看。
從此“醜扮武大郎”時,鼻梁間便要畫壹塊白斑,以示武大郎當年之形象。之後推而廣之,凡是小醜都以白鼻梁為臉譜。故小醜臉譜(醜角臉)又稱“豆腐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