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印染業的發展,我國許多主要染料,如靛藍、茜草、紅花、梔子等,大多已由野生采收改為人工種植,成為早期農業生產中重要的經濟作物。
漢代印染工藝有畫、蘸、疊印等多種技法。塗料染色是用礦物染料染布的壹種方法。它利用幹性油將染料混合作為粘合劑,然後使染料附著在纖維上,達到染色效果。浸染是直接用染料浸染,多使用植物染料。過度染色可以產生多種顏色效果。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鼎盛時期,染織技術相當發達。唐代印染工藝很多,常見的有夾頻、蠟頻、撚邊、搓等。
到了明代,我國民間印染技術日趨成熟,染坊也有了很大發展。明代有官方的染料局,負責各地染料的生產和管理。清代藍印花布的技術已經遍布全國。
土法染藍布的工藝流程:
過去由於顏料單壹,人們穿藍色衣服,所以土著染藍布特別流行。染藍布時,先把靛藍放在簸箕裏,放在水缸裏洗,使靛藍漏出來,然後在水裏加入堿和石灰。下壹步是排空大桶。靛藍放好後,不斷用棍子攪動缸裏的水,顏色均勻後就可以染布了。
染布時,在缸中間掛壹個鐵絲制成的網狀“缸蓋”,把缸內的水分成上下兩層;將布料浸泡在上層,染色半小時後取出。
第壹次染的時候是淺藍色。幹了之後就越來越黑了。顏色從淺到深依次為次藍、深藍和圓柱藍。最深的藍色接近黑色,稱為“青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