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琴弦的起源
古琴古稱“琴”、“七弦琴”,現代稱古琴、七弦琴。據古代文獻記載,古琴原本只有五根弦,象征金、木、水、火、土。商周時期,周文王為紀念兒子伯夷考,加弦名為文弦。當斬周時,為了鼓舞士氣,他又加了壹串叫吳縣的。東漢應劭《風俗通》曰:“七弦人,七弦人,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吳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古琴只有七弦,但壹弦多音,音域寬達四個八度以上。借助面板上的十三個“琴符”,可以彈奏許多泛音和琴鍵。音色含蓄深沈,古樸典雅,表現力內涵豐富,異常豐富,故被古代文人列為“琴、棋、書、畫”之首;古箏基本是1-2音的弦。同弦動弦馬,可調音高,音域寬廣,音量宏大,音色純凈優美,悠揚悠揚。
古琴,最早關於琴的文字記載見於《詩經》等古籍。在周代,古琴不僅用於郊區寺廟的祭祀儀式、宮廷會議、儀式和其他高雅音樂,也為盛興人民所使用。古琴壹般長約三尺六寸五寸,象征壹年三百六十五天。為了充分振動,面板壹般采用泡桐、杉木等松木。它由內向外呈瓦狀,與底板粘合在壹起,形成壹架鋼琴。琴面由外向內由七根粗細弦組成。在古代,琴弦是用絲制成的,但現在大多是用鋼制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