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由來,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逃亡他國,流亡19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跟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削股”。重耳努力成為壹代著名的君主“晉文公”。
但是介子推並不想發財,就和母親隱居到綿山。晉文公下令釋放火燒山,以迫使他出山,但介子推決心不出山,最終死於火災。晉文公記住了他的忠義,把他葬在綿山,建了壹座神龕,建了壹座寺廟,並下令在介休之日禁止寒食,以表達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在清初湯若望歷法改革之前,清明節定在寒食節後兩天。唐家改革後,寒食節定在清明節前壹天。現代二十四節氣的定義沿用唐的,所以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壹天。
從春秋時期到現在,寒食節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了。故事發生在中國山西,被定為清明節的前壹天。這壹天,吃冷食、祭祀、郊遊的習俗壹直流傳下來,為全國所接受。
隨著時間的推移,寒食節已經悄然並入清明節,以介子推為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沈入了歷史的長河。而冷食所代表的人民對忠誠、正直、政治清明的贊美,千百年來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