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木魚”之名,最早見於唐代高僧懷海禪師所撰《敕修清規》之中:“木魚,相傳雲,魚晝夜常醒,刻木像形擊之,所以警昏情也。”據此,木魚當為佛門僧侶所創制,有警示僧眾晝夜不忘修行之意。此前,相傳木魚的前身乃是壹種稱為“木撲”的簡單木塊,後才刻為魚像,稱作木魚。因不入宮廷音樂,故歷代正史不載。木魚在佛教中常用以伴奏“梵吹”( 宗教歌曲),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明代王圻《三才圖會》載:“木魚,刻木為魚形,空其中,敲之有聲。……今釋氏之贊梵吹皆用之。”明代以來,流行於民間,用於說唱木魚歌和昆曲伴奏。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載,當時劇場裏所用的樂器中就有木魚。後來又逐漸在歌舞伴奏和器樂合奏中應用。目前,木魚除在佛教、道教音樂使用外,還廣泛用於各種形式的器樂合奏和樂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