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少數民族的蘆笙制作技藝入選了非遺。
苗族人制作蘆笙、吹奏蘆笙的歷史悠久,蘆笙作為苗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之壹,伴隨著苗家人民世代傳承。早在2006年,苗族蘆笙制作技藝就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知識拓展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貴州省雷山縣、雲南省大關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苗族蘆笙制作技藝工序繁雜,壹般使用刮、削、通、打、錘、夾、鉆等相關工具,經過選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裝簧片和定音等幾十道工序,耗時近20天才能制作出壹件苗族蘆笙。
2006年5月20日,苗族蘆笙制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33。蘆笙制作技藝歷來由師傅親手教授,無文字資料留存,且技藝考究,傳承較困難,亟待搶救、保護。2017年,興文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被列入宜賓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東丹甘的《蘆笙史探索》,從故事、神話、古文字文獻等角度進行了分析,但作者多是通過推測,而沒有進行具體論證,另外作者也把葫蘆笙、笙與蘆笙混同,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區分。
秦序在《蘆笙起源初探》及《蘆笙起源初探(續)》中,通過歷史文獻《南詔野史》、《桂海虞衡誌·誌器》、《嶺外代答》等說明“盧沙”就是蘆笙的前身始見於南宋的文獻及“盧沙”與葫蘆笙的區別。
同時還說明盧沙和葫蘆笙在宋代就是同時存在於西南少數民族中的兩種樂器,蘆笙在明朝時才出現,後才形成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