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食節
至日入夏後壹百零五天,清明節前壹兩天。寒食節因為只吃冷食,所以又叫“無煙節”、“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登高、蕩秋千、蹴鞠、勾搭等習俗。寒食節延續了2000多年,壹度被稱為最大的民間節日。
唐代詩人韓寒寫過《寒食記》詩:“春城遍地花,寒食記裏東風柳斜。黃昏時分,漢宮內傳燭,輕煙散入五帝殿中。”
2.上元節和夏媛節
下壹個元宵節是在農歷十月十五日,也被稱為“下壹個元宵節”和“下壹個元宵”。下元節的起源與道教有關。道教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所謂天佑百姓,地方官赦罪過,水官釋厄。
這三位官員的出生日期分別是農歷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中元節和夏媛節。下元節是水部官員和厄谷皇帝解決問題的日子,俗稱節。
3.中秋節
中秋節也被稱為“鬼節”或“蘭花節”。中秋節是道家的說法。“中秋節”的名稱起源於北魏。在壹些地方,它通常被稱為“鬼節”和“石鼓”,也被稱為亡靈節和7月30日。
據古書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夏媛。”中秋節、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月)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祭祖的四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