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顏料主要分為兩種調色法,壹種是碟中調色法,另壹種是紙中調色法。碟中調色法即著色前將含顏料的筆在調色碟上調色,把顏料混勻再畫,如此畫出的的效果顯得比較均勻。
紙中調色法,即罩色法,就是在原來的顏色上再覆蓋壹層顏色。壹般在使用顏料的時候先把顏料擠到瓷盤的邊緣,然後在裏面添加清水,用毛筆逐次蘸取。
國畫的技巧:
國畫中喜用對比強烈的原色。中國人習慣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其中以黑與白為主色,“黑白分明”對比強烈。唐、宋的大青綠山水,用大片的石綠、石青畫成,用泥金勾勒輪廓,塗染天和水,山間雲霧則用白粉堆染,畫秋景還用朱砂點出壹叢叢丹楓,青山、白雲、紅樹,形成強烈的對比
水和天壹般不著色,借用紙的空白來表現。古人所謂“以素為雲,借地為雪”,說是這種表現方法。雖然不畫雲和水,卻能表現雲水的存在。
國畫的顏料調色常具有畫家的主觀色彩,甚至拋棄描繪對象本身的顏色。比如竹子,本來是綠色的,而傳統的黑竹,卻是黑色。蘇東坡甚至用朱砂畫竹,稱為朱竹。人們欣賞他的朱竹,只覺得他畫的竹子風致瀟灑,極有魅力,誰還去計較它的色彩是黑是紅呢?這種調色完全是畫家感情的傾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