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是流傳於陜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傳統舞蹈,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
安塞腰鼓歷史悠久,但其形成的具體時間難以考證。用鼓報警,用鼓歡呼,用鼓救急,用鼓欣賞,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安塞腰鼓分小錢鼓和軍鼓兩種,鼓以撚鼓為主,以重撚輕敲為主;武打鼓為主,重打輕扭。安塞腰鼓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陜北男人勇猛、虎勁、牛勁的體現,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III-13。
安塞腰鼓的歷史淵源
據《山海經》記載,鼓是黃帝與蚩尤戰爭的產物,後來發展成為鼓舞士氣、震懾敵人不可或缺的裝備。為了方便攜帶,人們模仿鼓的形狀,做成小鼓系在腰上。
秦以後,安塞壹直是歷代兵家和駐軍的必爭之地。腰鼓和刀、矛、弓、箭壹樣,是作為作戰部隊的裝備:遭到突襲時,會以鼓聲報警,傳遞信息;兩軍對峙擊鼓歡呼;戰敗國,急需鼓起來;打敗敵人,享受擊鼓慶祝。隨著歷史的發展,腰鼓的軍事用途逐漸消失,它只是舞蹈和歌唱的伴奏樂器。
到了宋代,秧歌和腰鼓興盛起來,發展成為民間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