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實這四個字的內涵要寬泛得多,幾乎包含了宋元時期傳統風箏的所有技術內容。例如,“連”包括“選擇”、“分割”、“彎曲”、“剪切”和“連接”;“粘貼”包括“選擇”、“剪切”、“粘貼”和“邊緣”。
“畫”字包括“色”、“底”、“描”、“染”、“修”。最後壹道工序的放線還包括繞線、放線、調整、收線。而宋元時期風箏藝人的這四首藝術歌曲,在綜合運用這些藝術歌曲的時候,就會達到風箏設計創新的高標準。
詳細來說,宋元時期的風箏,是用細竹紮成骨架,再用紙或絲糊上,系上長線,被風舉到空中。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放風箏技藝包括紮、糊、畫、飛四種技藝,而紮就是要做到左右對稱,即左右面積要相等,這包括選、劈、彎、切、接。
“糊”是保證所有的人都是平的,保持風箏幹凈整潔;“畫”是指風箏要遠看清楚,近看畫出的效果要真實,包括上色、明暗、繪制、染色、修補等步驟。最後壹步是“放”,即根據風力調整風箏提線的角度,包括風力、放線、放線、調整、收線。
宋元時期風箏的種類主要分為“硬臂”和“軟翼”。硬臂風箏翅膀硬,吃風力強,飛得更高。軟翼風箏很軟,飛不高,但能飛很遠。宋元時期的風箏樣式,除了傳統的鳥、獸、蟲、魚之外,還發展了人物風箏等新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