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故事 - 家鄉北京的風俗

家鄉北京的風俗

北京老家的習俗有烤春天、看京劇、面塑藝術、吃秋天、三伏天吃習俗。

1,烙春餅

北京民間食品,壹種薄烤餅,也叫煎餅。每年的立春,北京人都會吃春餅,這被稱為“咬春”。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擡頭的日子,中國有句老話這麽說。在這壹天,北京人也吃春餅,這被稱為“吃龍麟”。春餅比烤鴨煎餅更大更有韌性,因為要卷的菜多。

2.看京劇

京劇被稱為中國的國粹,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了。它的前身是徽調,俗稱皮黃戲。表演中歌舞並重,融武術技巧於壹身,運用節奏感強的虛擬動作,創造出許多程序化的表演動作。唱歌的時候要註意吐字,念誦是有音樂性的。在唱、念、做、打等方面逐漸形成了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

3.面塑藝術

面人俗稱面人、江米人。歷史上有逢年過節用面粉揉“月餅”、“面魚”等民俗,由此產生了面塑藝術。北京面塑藝術經過幾代民間藝術家的繼承和發展,吸收了其他藝術的精華,博采眾長,不斷探索,逐漸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面塑藝術流派。“綿人郎”就是其中壹個流派。

4.吃秋天

我們四九城市的老北京人,有秋後“吃秋”的習俗,民間也有“立秋燉大肉”的說法。壹般中下階層的人都講究“食秋鮮兒”。他們認為吃新糧,吃新蔬果是最有營養的。紅燒肉、紅燒魚、燉雞鴨等富含蛋白質的肉類菜肴,往往是富裕的四合院入秋後才會做的。

5.三伏天的飲食習俗

老北京民間流傳著壹句話:“餃子躺在頭上,煎餅攤雞蛋在腳上。”講的是老北京幾天家家遵守的美食民俗。北京人壹年四季都愛吃餃子。在福田,餃子的品種和餡料也是五花八門,有水煮餃子、泡面餃子、煎餃子、炸餃子。

  • 上一篇:如何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
  • 下一篇:如何畫壹幅國慶節的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