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口道盡千古事,雙手揮舞百萬兵說的是皮影戲這種傳統非遺項目。
皮影利用光影原理,用燈光把驢皮等雕成的影人映在上,演員在後臺兩手並用,耍弄多個皮影;演唱時也常壹人多角,時而旦,時而生,說唱千古歷史人物。皮影戲源於漢、興於唐、盛於宋,在我國分布地域廣泛,北京皮影戲是其中重要壹支。
2007年,“北京皮影”入選第二批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皮影戲(北京皮影戲)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擴展項目。早期北京皮影戲分東、西兩派,現在僅存的西派於16世紀初由蘭州傳入涿州,再傳入京城,自此興盛至20世紀30年代。
皮影戲的藝術特點
制作精細:皮影戲的影人通常用獸皮或民間紙板制作,制作工藝精細,形象逼真,色彩鮮艷。影人的身體各部分可以靈活轉動,呈現出獨特的動態美。
表演形式獨特:皮影戲的表演形式非常獨特,通常在燈光下,表演者通過控制影人,利用燈光投影在屏幕上,創造出壹種奇幻的視覺效果。觀眾可以看到影人表演的各種動作和表情,感受到強烈的視覺沖擊。
音樂與表演相得益彰:皮影戲的音樂通常采用地方戲曲和民間小調,與表演形式緊密結合,營造出獨特的氛圍。音樂與表演相互補充,使觀眾在視覺和聽覺上都能得到極致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