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曲調優美,形式簡潔:常德絲弦的曲調清新優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簡潔的曲式和嫻熟的口技,讓演出更具吸引力。
2.聲音高亢,節奏優美:說唱歌手在表演中,通過高亢有力的聲音和靈活多變的節奏,將自己的情感、形象和節奏表達得淋漓盡致,往往讓人著迷。
3.反映社會生活,弘揚正義:常德絲弦的演唱內容大多反映社會生活中的苦難、幸福和人生哲理,同時宣揚正義,勸人向善,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
4.了解文化和歷史:常德絲弦常被運用於歷史故事、傳說等元素,通過說唱流傳下來。作為壹種民間藝術形式,它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常德思賢論
常德絲弦又名老絲弦、絲弦戲,是湖南絲弦的主要分支,是壹種以演唱為主、說唱交替的民間表演藝術風格。是中國十大地方曲藝之壹,也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曲藝。
常德絲弦音樂是集“說”(白)、“唱”(腔)、“表情”(作曲)於壹體,以“唱”為主,“說”、“表情”為輔的說唱藝術。代表劇目有《寶玉哭》、《魯醉打山門》、《雙下山》、《王婆咒雞》、《趙君出寨》等。
常德絲弦主要流行於湖南常德沅江、溧水壹帶。2006年5月20日,由湖南省常德市申報的常德絲弦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為ⅴ-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