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以漢族、壯族、苗族、瑤族為典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軒轅生”。
在廣西壹年壹度的上思節,世界各地的華夏子孫都會來到黃帝故裏新鄭市尋根祭祖。這壹天,也是古代的上巳節,是古人舉行的“除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論語》中晚春五六人,冠中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於釋,舞於風,吟歸,而《蘭亭序》中,曲水與上思節有關。
農歷三月初三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對於壯族來說,許多壯族青年男女會聚集在街上唱歌。這個節日不僅是歡歌笑語的節日,也是壯族人民祭拜祖先的節日。家家戶戶都要把米染成五顏六色的葉子來祭拜祖先。
3月3日其他國家海關:
1,漢族。
農歷三月初三,古時候叫上集節,也叫春浴日。中國幅員遼闊,南北緯度相差幾十度。黃河流域緯度偏高,三月初還是壹個“寒光寒陰夜,飛檐走壁怨春深”的寒冷季節。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在河裏裸體玩耍。大概到了晉代,潑水的習俗被文人改成了“曲水”。
2.侗族人。
侗族的“三月三”又叫“播種節”、“蒸節”、“煙火節”。據董傳說,在古代,他們總是以香樹開花為插秧的節日。但是有壹年,這棵桐子沒有開花,結果錯過了農時,只好逃到北京壹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3月3日,人們演奏蘆笙,走親訪友,互相提醒該幹農活了。
侗族人民在3月3日舉行煙火、鬥牛、鬥馬、唱二人轉、踩廳等活動,所以也叫“煙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