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倫理學歷史悠久,涉及問題廣泛。概括起來主要包括:道德的起源與本質,道德原則與規範,德性的內容與分類,意誌自由與道德責任,道德情感與理性的關系,道德觀念與道德判斷的價值分析,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人生目的與理想生活方式。在近代以來的西方倫理思想中,尤其是在西方,這些問題往往表現為價值與事實的關系或道德與利益的關系。價值與事實無關還是密切相關?道德價值是取決於個人利益還是社會利益還是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協調?不同或相反的回答構成了理論上各種倫理思想和倫理原則的區別。總的來說,屬於自然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倫理思想更註重現實利益和生活經驗,否定對道德價值的先驗或神秘解釋,如享樂主義、幸福論、功利主義、人本主義、實用主義等,都具有這樣的特征。相反,各種非自然的、先驗的倫理理論,如理性主義、情感主義、嚴肅性、直覺主義(見直覺主義倫理學)和宗教信仰,都從先驗理性、道德感或上帝意誌中尋求道德價值的基礎,都具有這樣的特征,並明顯表現出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這兩種倫理思想在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上呈現出復雜的局面。他們或強調利己、利他、公共利益,或尋求利己與利他、利己與公共利益相互結合、對等、協調的解釋。然而,它們本質上是基於私人經濟關系並適應於剝削階級利益的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倫理思想體系和價值標準。
上一篇:中國的人們,七夕通常吃什麽?下一篇:意甲和意大利杯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