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6-2毒重石礦床氫氧同位素組成單位:‰
從表中可以看出,含毒重石* * *的黃柏樹灣和應時毒重石礦床δ18O分別為21.7‰和18.9‰,δD分別為-75‰和-61‰。由於薄片觀察應時樣品中未發現包裹體,因此無法獲得應時的形成溫度。根據應時樣品壹般不發育包裹體,推斷應時地層溫度較低,結合毒重石和重晶石包裹體測溫資料(110 ~ 170℃),估算應時地層溫度約為110 ~ 150℃。以此值作為估算的應時地層溫度,根據應時-水分餾方程100LNα應時-水= 3.38× 106× t-2-3.40計算出應時流體包裹體中水的δ18O值(表6-2)。用同樣的方法計算了文峪河毒重石礦床應時流體包裹體中水的δ18O值和位於地層中的應時流體包裹體中水的δ18O值(表6-2)。
根據圖6-2應時流體包裹體中水的氫氧同位素組成圖,可以看出產於毒重石礦的應時和產於含礦巖系或區域地層的應時的水氫同位素變化幅度較小,而氧同位素變化幅度較大(-4.2 ‰ ~ 9.7 ‰),造成氧同位素“漂移”現象。總之,不同產狀的應時包裹體氫氧同位素組成基本相同,反映了它們形成於同壹過程。而且從應時包裹體的氫氧同位素組成來看,包裹體中的水主要反映了大氣降水的同位素組成特征,同時也混有壹些巖漿水。結合礦區實際地質條件,巖漿水可能主要來源於地層中的火山巖或後期巖漿活動(如加裏東期巖漿作用)。
圖6-2應時氫氧同位素組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