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劇又稱壯劇,是以壯族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音樂、舞蹈、雜技技藝為基礎的舞臺表演藝術,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按風格可分為南壯劇和北壯劇兩種。根據地域、方言、音樂唱腔、表演藝術的不同,可分為石公戲、廣南壯劇、阜寧壯劇、隆林壯劇、田林壯劇、德景布袋戲、漢龍壯劇。壯劇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多以壯語表演,歌詞多由五言、七言基本句式和民歌押韻方式組成。唱腔也是以當地民歌和民間曲調為基礎。表演以舞蹈和歌唱為主,表演技法多樣。有完整的伴奏樂隊,服裝和道具。傳統劇目有《盤古》、《龍文與小妮》、《雅布》、《儂高智》、《四姐妹下凡》、《劉二大迷鬼》、《解酒》、《壹朵花》、《寶葫蘆》、《紅銅鼓》、《百鳥穿衣裳》等。
壯族能歌善舞。我們從花山摩崖壁畫上看到了壯族先民跳舞的歡樂場面。壯族的舞蹈大多與他們的生產勞動、愛情和鬥爭生活有關,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風格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著名的舞蹈有“鋼管舞”、“乓廳舞”、“茶事”、“插秧舞”、“釣蝦舞”、“繡球舞”、“銅人舞”、“凱旋舞”、“蜜蜂舞”、“鞋舞”。“鋼管舞”是壹種典型的反映生產勞動的舞蹈。壹般由插秧、水耕、收割脫粒、搗米四個環節組成。表演時,表演者手持扁擔繞木槽,上下左右邊唱邊彈。形式雖簡單,但氣勢磅礴,節奏感強,場面歡快熱烈。充分展現了農民從種糧到搗米的主要勞動場景。因此深受壯族人民的喜愛和歡迎。時至今日,每逢過年,群眾仍樂此不疲。
上一篇:微山縣傳統鯽魚釣場下一篇:文化自信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