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取材方便,制作簡單,輕便耐用,便於攜帶,經濟實惠,不易折斷;竹壺吸附能力大,不僅可以用在肩背部等肌肉豐滿的部位,也可以用在手腕、腳踝、腳背、手背、肩膀、脖子等皮膚薄、肉少的部位。與小口徑玻璃壺相比,竹壺在吸附能力上有明顯優勢。此外,竹拔罐療法在應用時,可將竹拔罐放入煮沸的藥液中煎服,然後吸在穴位或體表,通過負壓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還可借助藥液的滲透,起到局部熏蒸的作用,形成雙重作用,加強治療效果。
擴展數據
中國關於拔罐的記載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當時只是作為壹種普通的手術方法。直到唐朝的《外臺秘方》才正式將拔罐描述為壹種療法。但在中醫典籍中,拔罐並沒有被納入傳統醫學體系。
在西方古代醫學中,拔火罐被稱為火罐,健康之神尼奴塔或阿達爾手持拔火罐器具的形象出現在《巴比倫醫生日記》中。牛角杯和玻璃杯曾經是吸杯的主要工具,但在19世紀,出現了註射器和吸杯相結合的新型器械。日本和印度也有拔管療法的記載。
百度百科-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