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
《三字經》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了歷史知識、天文地理、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如:“昔孟母,擇鄰處”,講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揭示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是說明季節和方位的。
《三字經》涉及的品德培養和生活倫理等方面的內容也很多。如“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說的就是著名的孔融讓梨的故事;“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都是強調尊老愛幼、為人處事的道理的,和我們現在提倡的“先做人、後做事”是壹個道理。
擴展資料:
關於《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壹,但是大多數學者的意見傾向於“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王應麟晚年教育本族子弟讀書的時候,編寫了壹本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據傳就是《三字經》。
壹說是宋代人區適子。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壹中記載:“童蒙所誦三字經乃宋末區適子所撰。適子,順德登洲人,字正叔,入元抗節不仕”,認為廣東順德人區適子才是《三字經》的真正作者。
壹說是明代人黎貞。清代邵晉涵詩:“讀得貞黎三字訓”,自註:“《三字經》,南海黎貞撰。”即以為明代黎貞撰。
百度百科——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