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數據:
二十四節氣指的是中國農歷中的24個特定節日,它們表明季節的變化。它們是根據地球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即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而制定的,每壹個都對應著地球在黃道上每移動15所到達的某個位置。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先秦時期確立、漢代完全確立的補充歷法,是通過觀察太陽壹年的運動,認識壹年中四季、氣候、物候的變化規律而形成的知識體系。它把太陽壹年的運動軌跡分成24等份,每等份為壹個節氣,從立春開始,到嚴寒結束,周而復始。它既是歷代政府頒布的時間標準,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預測冷暖雨雪的指南針,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1]2016 165438+10月30日,二十四節氣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領域,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2]2065 438+07年5月5日,“二十四節氣”保護聯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區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