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上巳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以漢、壯、苗、瑤為典型。三月三仍然是西南壹些少數民族地區隆重盛大的節日。
在中國北方的中原地區,也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日,軒轅生”。《論語》中晚春五六人,冠中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於釋,舞於風,吟歸,而《蘭亭序》中,曲水與上思節有關。
“三月三”既是壯族壹個單純的傳統歌會,也是壯族祭拜祖先和盤古、布洛陀祖先的重要日子。每年3月3日,壯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頭唱歌,聚集在河邊舉行宴會。同時,“壯族三月三”不僅是壯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廣西漢、瑤、侗、苗等民族的傳統節日。
大多數壯族人通過趕歌會、搭歌棚和舉行歌會來慶祝三月的第三天。黎族人稱三月三日為愛情日,與海南苗族節日相同。畬族人從早到晚聚集在祠堂裏,唱著歌緬懷祖先,采摘稗子的葉子,把嫩葉泡在糯米裏煮黑米,招待客人驅邪祈福。
社會影響:
廣西、浙江、福建、海南等地舉辦了壹系列形式新、創意高、群眾參與度高的活動,吸引了全國各地遊客的關註。從壹個傳統的民族節日到壹個文化旅遊節,最後轉化為壹個地方文化旅遊品牌。“三月三”的發展為民族傳統節日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