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景泰藍以其造型典雅雄健、圖案豐富、色彩優美莊重而著稱,給人以圓、實、秀、麗、華的藝術感覺,成為舉世聞名的傳統工藝品。
景泰藍是壹種用軟扁銅線捏成各種圖案並焊接,然後在圖案中填充琺瑯彩釉燒制而成的器皿。因盛行於明代景泰年間,制作技術成熟,所用琺瑯彩釉多為藍色,故名“景泰藍”。
景泰藍工藝不僅使用青銅工藝,還吸收了瓷器工藝。同時介紹了大量的傳統繪畫和雕刻技術。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刻、鑿、錘為壹體的復雜工藝流程,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巔峰之作。所以自古就有“壹件景泰藍有十箱官窯器”的說法。
歷史淵源
景泰藍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然而,由於缺乏現存的文獻記載,也缺乏有可靠年份作為斷代依據的早期產品,壹直沒有定論。迄今為止,我國最早記載金屬輪胎琺瑯制品的文獻,只能在明初洪武二十壹年曹昭所著《論葛沽》中找到。書中記載的“大食窯器”就是“胎景泰藍”產品。
據史料分析,13世紀末,“銅胎景泰藍”從阿拉伯傳入中國。引進之初,有“大食窯”“法郎”等多個名稱。我國現存最早的琺瑯制品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元末產品,如獸耳三環罐、勾連鼎爐、蓮花象耳爐等。據說景泰是明朝宣德皇帝的兒子,宣德重視青銅器和鑄銅冶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