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獅已經延續了1000多年,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中國的舞獅起源於“北獅”。相傳北魏時(公元386-534年),武帝遠征甘肅河西,俘虜胡人多達10萬人。
皇帝命令他的仆人讓胡人跳舞和娛樂。胡人雕獸首,兩大五小,身著獸服,集八樂,三十余勇士在禦前起舞。梁武帝高興極了,封他為“北魏瑞氏”,允許俘虜回國。
舞獅在北方流傳,後來被稱為“北獅”。
北派舞獅主要是表演“武氏”,即魏武帝任命的北魏“瑞氏”。小獅子獨舞,大獅子成雙成對。壹個站著舞獅頭,壹個彎腰舞獅身獅尾。在“獅郎”的指導下,獅子表演翻筋鬥、跳躍、跳高、跪拜等技術,還有走梅花樁、跳桌子、踩滾球等壹些高難度動作。還有飛向地面、爬墻等特技。
中國有幾個關於舞南獅的傳說。其中壹個傳說是清朝(公元1644 ~ 1911)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夢見壹只五顏六色的瑞獸前來朝拜。回到北京後,乾隆皇帝下令人們根據他在夢中看到的吉祥獸的形象制作壹個。每次他命令人們在節日和慶典時跳舞,據說這是和平和吉祥的。它象征著和平,人民安居樂業。
由於獅子是百獸之尊,其形象威嚴、尚武,古人將其視為勇氣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其能驅邪避邪,保護人畜。因此,人們幾乎會在大型節日裏舞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