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香染色是傳統的染織技藝,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宋神宗十三年(公元1083年)頒賜“染楓香”,意思是楓香的染是只有上天才能染的顏色。
黔南的惠水、長順、都勻、平塘、貴定、龍裏,黔東南的麻江等地的布依族、苗族、瑤族都有制作楓香染料的習慣。其中惠水縣、麻江縣楓香染色的手工藝技藝保存完好。
傳說有壹位長發飄飄的布依族姑娘,溫柔優雅。她不小心把織布機放在壹棵百年楓樹下織布,楓樹的油滴在織好的白布上。姑娘將白布印花染好後,竟現出壹個美麗的圖案,“我不能洗,卻泡在缸裏,呈梅花狀,藍底白花,百姓皆喜,我才染了楓葉。”故圖為“天意”,故楓香印染也有“染楓香”之說。
它的制作工藝類似於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失蠟法。楓香染色和蠟染通過加熱失去蠟質,從而在布料上顯示出畫面。在青銅器制作中,通過加熱使蠟流失,然後將熔化的銅註入模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楓香染色時,在舊楓香樹脂中加入適量黃油,用過濾後的楓香油作封蠟。圖案是用毛筆蘸溶解的楓香調和油在自織白布上畫出來的,再蘸靛藍。染色後用開水去油,再用清水漂洗,晾幹,整平。
由於印染產品的色彩和圖案古樸典雅,被譽為繪在布上的青花瓷。由於楓香染色用的刷子是與楓香油脂、黃油配合使用的,因為沒有蠟裂,所以做出的圖案細膩、清晰、美觀。
楓香染出的圖案被視為神功和聖物。從此,在布依族聚居區,楓香樹被視為聖樹,神聖不可侵犯。他們往往身著紅綠,香火繚繞,籠罩著神秘。楓樹也分公母樹,讓母樹采樹脂,母樹的木頭是紅色的,秋天葉子會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