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妳虧了錢,妳不是失敗者,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錢袋裏。
如果妳失去了文明,妳就是壹個徹底的失敗者,因為妳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其主要功能是:第壹,追求個人道德的完善;第二,維護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
說到禮貌,我想起壹個故事。有壹次,列寧同誌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裏,遇到壹個女工端著壹盆水上樓。女工壹看到列寧,就會後退讓路。列寧攔住她說:“不要這樣。妳已經做了壹半了,而我卻兩手空空。請先走!”他大聲而友好地說了“請”這個詞。然後他靠在墻上,讓那個女工上樓,然後他就下樓了。這不也是禮貌的體現嗎?
在這裏我不想舉太多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讓大家產生壹種錯覺:如果我們認為文明禮貌只是偉人、名人才有,那麽我們就不必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感到愧疚;或者認為即使妳實踐了文明的要求,也不能使妳成為偉人或名人。我們不僅需要道德人物,更需要壹群有道德的人。
壹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可以反映壹個社會、壹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壹個人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影響自身形象,大的影響國家聲譽。清朝時,大臣李鴻章去了俄國。在壹個公開場合,他有壹個壞習慣,到處吐壹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誇張和嘲諷,羞辱中國人。這是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體現,公共文明是建立在個人道德修養水平上的。試想,如果壹個人不關註自己的文明,他會有好的文明嗎?不要!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基礎。人要有好的文明,就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要想在世界上生存和競爭,它的第壹件事就是立人,然後人就什麽都幹了。”“育人”的意思是提高人的思想和文明程度。人的文明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不斷提高的。提高個人修養,首先要潛心學習,提高認知水平;當認知達到壹定程度,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心態,不違背良心,努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標準,這樣自己的修養就會提高。這就是古人說的:求實、知、誠、正、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才會有推動社會文明的基礎。
壹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它的人民也有很大的影響。為什麽這麽說?相信有同學去過歐洲或者日本,有切身體會。不說大的,就看過馬路這種小事。只要紅燈亮著,即使路上沒有車,外國人也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請問,在這樣的氛圍下,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這就是社會風氣的力量。但再想想,如果不從自身做起,這種社會風氣從何而來?
壹名記者采訪了壹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教授,妳從哪裏學到了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在幼兒園。在那裏,我學到了終身受益的東西,比如有好東西要和朋友分享,要謙虛,吃飯前要洗手……”我們提高自己的文明程度也是如此,不壹定有什麽大的舉措,而是從這些小事做起:身邊的吃飯洗手。培養文明的習慣,讓文明的觀念從意識層面進入無意識層面,讓文明貫穿我們的壹舉壹動。
我們從小就接受文明禮儀教育,很多同學都能長篇大論地講文明禮儀。但是,看到校園裏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到壹些同學的臟話,怎能不教人悲痛欲絕!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嗎?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理念,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就;知行是本體,是功夫。知而不為,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卻吝嗇於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和從來沒有接受過社會教育是不壹樣的!所以,我們要踐行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種“知行合壹”上下功夫,從自己的言語上下功夫,告別不文明行為。
===================
我們不必抱怨這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不高;不要抱怨自己力量太單薄,對社會影響不大。試想壹下,面包裏的酵母不是很少嗎?然而,單單這個酵母,難道不是面包的始作俑者嗎?我們每個同學都應該是這個時代的酵母,讓自己的酵素在這個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同學們,讓我們行動起來,“新世紀新時代新國家新文明”,不要讓文明只出現在紙面上,讓它活躍在我們中間,讓文明無處不在,讓我們做文明的主人,讓文明與我同行!
我們需要文明的生活。
六年級的王炳翔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但是,我為母親當了老師,用實際行動影響了全家。用我媽的話說,我通過改變我媽,不僅改變了我媽,也改變了她身邊的人,包括她的同事。
要追溯到前年冬天,當時已經很冷了。北京的冬天很冷,所以我們壹家人開車出去看電影了。因為奧運官員來北京參觀,北京街頭到處都是各種塑料花,讓人感覺冬天有點溫暖。我們在車上吃零食,聽音樂,很舒服。到了東直門,我媽把裝著垃圾的垃圾袋順著窗戶扔到了外面,我阻止已經來不及了。我讓爸爸把車開回去撿垃圾,媽媽說車不能還。此外,路上有那麽多車。回去崩潰了怎麽辦?媽媽甚至說下次換就好了。但是我堅決不幹,最後我爸終於把車開回來了。母親找到了她扔掉的垃圾。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但全家人都認為我是對的。回家的路上,機場高速路兩邊的樹上掛了很多顏色不壹的垃圾袋,全家人深刻反思。
從此,我們全家都以實際行動成為了“講文明、保護環境”的大使。上周,我們全家爬了香山,欣賞了紅葉,還帶了很多食物去野餐。野餐結束後,大家會把垃圾分開收集,扛下山,扔到有垃圾桶的地方。這樣的事情在我們家會自覺的去做,不會有我的監督。我媽用實際行動感動了我。她經常在公共場所撿起地上的垃圾,扔進垃圾桶。
要做到文明禮貌,需要每個人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是國家的小主人,有義務幫助那些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學習和踐行文明。因為我們今天物質生活豐富,我們需要建設高水平的精神文明。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成為壹個強大的高度文明的國家,文明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敬仰。
有壹次,我在電視上看到歐洲文明古國德國號召全國人民文明禮貌,找回日耳曼民族古老的禮儀。與此同時,例如,壹位老婦人經過這條路。雖然路上只有她壹個人,但她還是等紅燈變綠。老婆婆回答說:“我怕樓上的小朋友看到紅燈會覺得可以通行。”我把這個故事發給所有的祖父、祖母、父親和母親。妳的言行對我們有多重要。當妳有不文明行為的時候,想想妳的孩子!以為我們是文明古國!
我想用這個小經歷告訴同學們,我們的壹言壹行也可以影響和改變成年人!不信妳試試!讓我們都做文明禮貌的中學生吧!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好,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強大。
===================================================================
文明禮儀陪伴我。
八年級龔
我國是禮儀之邦,歷來講禮貌。孔子認為“不學禮,不可立”;漢代賈誼把是否有禮貌作為人與獸的區別。在現代文明社會,講文明、講禮貌應該得到大力提倡,因為這對於“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氛圍”和“促進全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我們公民應該順應時代的要求,自覺遵守,做有禮貌有禮貌的文明公民。然而,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不文明、不禮貌的現象。
比如在大眾面前摳耳朵,摳鼻子,甚至摳腳;聽別人說話時,東張西望,不屑壹顧;壹上車就搶,爭座位,甚至打架;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在路邊小便。2004年6月6日,北京廣播電視報報道,木樨地科技館東邊的路邊,成了出租車司機的露天廁所,以至於每隔幾百米就能聞到,居民意見很大。居民不可能有小意見。光天化日之下,光天化日之下,在沒有圍欄的路邊說方便就方便。確實不文明。方便小便的人,但不方便過往行人。不僅行人不方便,外國人看到了也不會嘲笑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素質低,因為妳的方便已經歧視和牽連了整個民族。真是醜聞!對得起養育妳的祖國?
================
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洛克說:“禮貌是兒童和青年人應該特別註意養成的習慣。”我們應該向周總理學習,美國總統尼克松在他的著作《領導人》中對此有過評論。尼克松說:“周恩來的敏捷和機智遠遠超過我所知道的任何其他世界領導人。這是中國獨特而特殊的性格,也是幾個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各種中國文明的精髓。他非常謙虛,但冷靜而堅定。”周恩來文明的談吐、禮貌的舉止、令人信服的氣質和風度,是他高尚的品格、寬廣的胸懷、過人的智慧和美麗高尚的心靈的生動體現。
看來文明禮儀很重要。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首先,註意培養自己美好高尚的心靈。表面上,禮貌是外在的,但實際上,外在的形式包含著內在的思想和情感。真正文明禮貌的人是擁有美麗心靈的人,美麗的語言來自美麗的心靈。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言出必行”,“形出其內”。其次,要在實踐中以文明禮貌的道德標準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言行。禮貌在表演中很重要。主要包括四點:①謙虛有禮;②文明言談;③行為端莊;④註意衛生。我想,如果妳能做到以上四點,妳就不愧為“禮儀之邦”的壹員。
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有壹句名言:“壹個人的禮貌是壹面鏡子,折射出他的肖像。”的確,人們總是根據妳的舉止來判斷妳。因為禮貌是人類和諧相處的金鑰匙,有了它才有快樂和幸福。
文明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素質。
鄧文雪,高壹(1)
禮儀之風傳承千年,中國素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之稱。當今社會,從國家元首之間的互訪到普通人之間的交流,從政治大師的微笑到商業大師的握手,都閃耀著文明禮儀的光輝。
我們在接觸壹個人的時候,往往會給他壹些評價:“此人素質高,風度翩翩”;“這人有教養,說話文雅”;“這人太壞了,連壹句好話都不會說”;“這人粗俗不堪,滿嘴臟話”;“這個人太邋遢了,衣服都皺了,連臉都沒擦幹凈”...壹個高素質、有教養的人,必須有良好的風度。這樣的人會受到尊重和歡迎。
文明禮儀要註重平時,從小培養,養成良好的習慣。有句老話:“少成自然,習慣成自然。”“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說明,只有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周恩來把壹生都獻給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但每次外出視察工作時,他總是和服務員、廚師、警衛和醫務人員壹壹握手表示感謝。周總理是尊重他人的典範,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有人認為,現代社會,有沒有自由不重要,只要好好學習,好好工作,有真本事就行。現代社會確實尊重個人的選擇,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它需要更多人的文明禮儀,因為文明禮儀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現代社會的“雅堂”越來越多,沒有人願意成為壹個難以登上“雅堂”的人。
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母親做了飯,沒有告訴孩子吃。孩子自己先吃不了。孩子們吃飯前必須說“不客氣”。孩子每次離家或回家都有壹套禮儀規則。孩子每次出門都要對爸爸媽媽說“我走了”,每次回家進門都要說“我回來了”。日本孩子的文明舉止已經成為他們的習慣。
日本有嚴格的風俗習慣,更何況我們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古國。
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重視文明禮儀,比如提倡文明禮儀;出版《文明禮儀通俗讀本》;開展“首都市民文明禮儀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有壹次我在街上,看到四個八九歲的孩子把自行車搬離盲道。他們額頭上的汗壹顆接壹顆地流了下來,卻無暇顧及。看到這壹幕,我想任何人都會被他們感動。這件事足以證明我國文明禮儀教育的成就。
文明的舉止和行為,加上安靜、優雅、舒適的環境和濃郁的文化氛圍,會激發學生探索和求知。良好的風俗習慣可以影響妳的學習,影響妳的生活,甚至影響妳以後的生活,何樂而不為呢?只有背景深厚,談吐優雅,舉止得體,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內涵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