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壹般用虛擬人物在主客體之間進行問答,導致後面描述很長,總是以壹方壓倒另壹方而告終。這種寫法是古代隱語和戰國散文留下的痕跡,在散文賦中形成了固定的程式。
2.《中賦》對事物的描寫精細、誇張,盡可能地表現客觀事物的廣闊性、無限性和豐富性,渲染形式的多樣性、形式美和變化的豐富性,從而形成宏大的結構、眼花繚亂的畫面和驚心動魄的氣勢。
3豐富華麗的詞。作者在賦中經常堆砌大量生僻字,喜歡把許多部首相同的字列在壹起,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句子以散文為主,靈活多變,但也有不少四句和騷體句。句子節奏感很強,有的地方押韻,非常方便閱讀。
結尾往往會有壹點諷刺,但這種諷刺的效果很弱,完全被前面的長篇描寫掩蓋了,很難被欣賞者發現。
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漢朝四百年間,大多數普通文人都投身於這種文風,所以它壹度興盛,後人也常常把它當作漢代文學的代表。
辭賦作為壹種文學樣式的產生和發展,早在戰國末期就已經產生。也許荀子是第壹個寫出賦體作品並因此而成名的人。據《漢書藝文誌》記載,荀子寫詩10首(現存五首:李、直、雲、蠶、貞),用通俗隱語寫五種事。舊楚國也有宋玉的賦體作品,如《鳳賦》、《高》、《神女賦》等。,辭藻華美,有諷刺之意。與荀賦相比,它們似乎更接近漢賦,但可能是後人誤托,尚無定論。從現存的訓賦來看,這種賦還處於萌芽階段。賦體的進壹步發展受到戰國末期軍事家散文和楚辭新興體的極大影響。賦體的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不歌而誦”,接近散文,但在發展中吸收了楚辭的壹些特點──華麗的辭藻和誇張的手法,從而豐富了自己的體系。正是由於賦體的發展與楚辭的密切關系,辭賦在漢代常被並稱為賦。西漢初年的所謂“騷體賦”,確實和楚辭比較接近,很難區分清楚。
漢賦的形成和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漢初賦家繼承了楚辭的遺風。此時流行所謂“騷體賦”,之後逐漸演變為具有獨立特色的所謂散文式賦,是漢賦的主體,也是漢賦最繁榮的階段。東漢中期以後,散文詩逐漸衰落,抒情言誌詩開始興起。漢賦的這壹發展變化過程與漢代社會條件的變化密切相關。
第壹個時期是漢高祖初年到梁武帝初年。當時所謂“大丈夫誌在必得,日不自由”。封建統治者思想文化禁錮不嚴,儒家思想尚未占據主導地位。當時的君王學者著書立說,文化思想還是比較活躍的。這壹時期的辭賦主要繼承了《楚辭》的傳統,內容多為表達作者政治主張和生活經歷的作品,在形式上有了初步的變化。這時候比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除了淮南蕭山和梅城,就是賈誼了。
賈誼的《悼屈》以悼屈原來表達自己的憤慨。雖然悼念逝者,但這是壹種自我隱喻。這篇文章的形式和風格是對騷體的繼承,但由於作品講的是作者的真情實感,與後來純粹出於模仿楚辭而為文字創造感情的作品明顯不同。賈誼的《鳥賦》是壹部悼亡之作,假設與鳥對話,敷衍寫作。本文壹方面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同時也傾向於使用說明文的方法。濃郁的散文氣息預示著壹種新的散文正在孕育和形成。
淮南山“招隱士”的作者緊急呼籲隱居山林的隱士早日歸隱。對山中景物的描寫,敘事和誇張的運用,充滿了豐富的想象,是漢初騷體賦的壹部佳作。
賈誼和淮南蕭山的賦都離騷體不遠,只是在某些方面開始發生變化,而標誌漢賦正式形成的第壹批作家和作品是梅成和他的七毛。
梅成主要生活在文帝、景帝時期,卒於武帝初年。他的《七發》寫了楚王生病,吳克去迎接他。他通過主客問答,批判了統治階級腐敗享樂的生活,表明這種貴族子弟的頑疾根源於統治階級的腐朽思想,壹切麥飯石針灸都無能為力,只能用“妙語”進行思想上的治療。《賦》用了七段,鋪陳了音樂之美、飲食之甜、車馬之貴、漫遊之樂、狩獵之盛況、之壯闊。齊發雖不以賦聞名,但在漢代已形成大賦體系。全是散文,偶爾夾雜楚辭,以設問的形式形成章句,結構寬泛,修辭豐富。劉勰說:“梅成艷麗,首作《七發》,但字雲構,誇美。”《文心雕龍》從漢初的騷賦到司馬相如、楊雄的漢賦,《七發》是壹部承前啟後的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