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長安城城墻不規則,完全是受渭河、渭河、地形以及未央、長樂宮所在地的影響。不打算把城市修成“北鬥”和“南鬥”的形狀。北墻六道曲折,與渭河走向完全壹致。西墻在1處曲折,受渭河和未央宮制約。南墻直角曲折,主要是把高地圈帶進城,除了兩個宮殿的位置。漢代長安城的形制完全受地理條件的制約,因地制宜是漢代建造長安城的基本原則。
經過考古發掘,已經找到了漢代長安城城門的具體位置,證明城墻兩側各有三座城門,都城十二座城門的記載不錯。還發掘了宣平門(東北第壹門,也叫東都門)、巴城門(東南第壹門,也叫青門)、南墻的Xi安門(西南第壹門,也叫平門)、西墻的至誠門(西南第二門,也叫龍樓門),證明每個門都有三個門道。從大門通向城市的街道由三條平行的街道組成。街道寬度壹般為45米左右,中間壹條寬約20米,兩側寬約12米,以兩條平行排水溝為分界線。像這樣的無憂裏其實只有八條街,都是南北走向,東西走向,而且很直,這顯然和地勢平坦密切相關。由於巴、福州、安和的城門離皇宮太近,因此通往城內的街道不包括在街道數內。中間的大道寬約20米,被稱為“禦道”或“馳道”。是皇帝專用的,連皇太子都不敢越過。漢成帝為太子時,被急召入宮,住在桂宮(未央宮北)的皇帝因不敢越“赤道”而進未央宮,向西直行大門。這證明西漢對“尺道”的管理非常嚴格,連皇太子都不敢“尺道”。這些縱橫交錯的街道形成了許多“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最長的是安門大街,5.5公裏,宣平門大街,3.8公裏。最短的距離羅城門大街850米。其余街道長約3公裏。除了門,安門街就是章臺街,誌成門街就是手稿街,清明門街就是石翔街,橫門街就是華陽街。因為街道縱橫交錯,整個城市被分割成大小不壹的區域,壹般史書上都是這麽說的。
漢長安城有160涵洞,“排房直門巷”。最著名的有玄冥、簡陽、尹暢、上官、秀城、黃濟、北環、南坪、大廠、七裏等。宣帝在民間時,曾在上官住過。還有Wuli、李瓊、李楠、李璇、假李陽、李宥利、梁玲麗、當麗麗、小麗、安洋等。,也見於文獻或居延漢簡。陳至認為,文獻中的李玲是兩陵裏的省名,李璇和治裏也分別是玄冥和黃吉裏的省名。元二年(公元2年)“長安城又建五裏,二百區為貧民所占”。如果是五英裏,大約是每英裏四十個區。由於城南半部基本被皇宮占據,壹般居民只能住在城北半部或城門附近,只有少數達官貴人可以住在未央宮北闕附近,因此被稱為“北闕甲狄”。宣平門附近居住著許多達官貴人,被稱為“宣平之貴地”。正因為城市的北半部是主要的居住區,所以很多交易市場都分布在裏面。
相傳漢長安有九城,四面有260步。九城主要以喬衡大道設置,“六城在道西,三城在道東”,“九州人在突門(即橫門)”和“皆樓重屋”,可見店鋪、商業眾多,具有中國古代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基本特征。為了管理市場交易,“為了考察商人買賣商品和財富的業務”,“當市場有訂單時。”今天,有記載的城市有柳市、東市、西施、支市、角門、孝裏、交道亭和高適。文獻中也有四個名字,顯然是指四個城市。壹般認為,漢代長安九城是指東、西、南、北城,以及柳市、支市、孝裏、角門、交道亭等城。其中孝裏在以東,交道亭在臨時橋以東,支市、角門在魏橋以北,證明漢長安的市場主要分布在城市的西北部和喬衡附近。這是因為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即絲綢之路)開通後,西域商人首先從臨時橋或中衛橋(即十字橋)跨過渭河,進入長安城西北。長安城西北既然成了商賈雲集之地,商業自然要發展。此外,橫貫關中平原的東西大道也從喬衡和卞橋穿越渭河。喬衡、卞橋附近交易市場眾多,商業發達,是交通便利的必然結果。漢代長安市場繁榮,出現了許多百萬富翁,其中以萬章這座東方之城和西方之城為代表。元四年(公元4年)“亦為方城之入口,列周邊,商賈所居,商亭皆在外”,證明自漢代以來,商賈入駐市場,開創了中國城市商貿的新局面。
宮殿建築是都城的核心,漢代長安城的宮殿幾乎占了長安城的壹半。根據宮殿所在的區域,大致可以分為未央宮、長樂宮和張健宮。都是壹個龐大的建築群,不僅占地廣闊,而且有高堂有矮樓,各有特色。
位於城西南的未央宮,雄偉壯觀。因其位置在西,又被稱為“西宮”。未央宮有43個大殿,周長22華裏。事實上,有記錄的堂名有50個,如錢坫、高門、姚瀾、程明、梁青、宣石、溫室、金花、玉堂、白虎、麒麟、椒房寺等,但站名尚未統計。未央宮的規模和殿堂的繁榮程度確實達到了壹個新的高峰。它以錢坫(位於今Xi西北郊西馬寨村北)為中心,向四面八方擴散,使宮殿布局和諧大方,整潔美觀。錢坫位於整個宮殿的最高處。其基址南北長約350米,東西寬200米,北面最高處約15米。它利用龍頭上的山丘,刻意制造出淩空,以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1981在未央宮前殿遺址以北約200米處發現壹處正殿遺址,面積40畝。屋基、地磚、臺階、水井等遺物被清理幹凈,彎彎曲曲的樓道裏有很多建築。據說可能是椒房寺,未央宮皇後住的地方。除宮殿外,還有許多臺、亭、閣、室,構成未央宮建築群。天下秘書有天祿閣(今小柳寨村北)、石渠閣(今柯家寨西北)、麒麟閣。掌管圖書館秘書的於世誠住在蘭臺,皇帝和大臣們爬上白亮臺,蒼池有壹個漸進的平臺;有為宮廷制作精美絲織品的織布房,織布染色的曝光房,收集冰塊的淩房。據勘探,整個宮殿呈正方形,四周有城墻環繞,周長近9公裏,面積約5平方公裏,占漢代長安城總面積21裏的七分之壹。未央宮是漢初宮殿建築的典型代表,規模宏大,延續時間長,對當時及後世的宮殿建築影響深遠。
長樂宮位於漢代長安城的東南部,Xi市西北郊的仡佬族村就是它的所在地。它是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翻修的。因地處東方,故稱“東宮”。漢初劉邦曾在此“望朝”,後來這裏是皇太後居住的地方。興樂、長樂都是以吉祥的名字命名的。長樂宮方圓20余裏,殿宇14。事實上,有記載的寺廟有17座,如錢坫、宣德、高明、同光、長丘、永壽、永寧、溫室、椒房等。探測結果表明,長樂宮為不規則長方形,周長10公裏,漢代20余裏,面積約6平方公裏,占長安城總面積的六分之壹。
張健宮是漢武帝建造的。它位於長安城西的張健鄉,宮殿因鄉而得名。據說由於未央宮白涼臺失火,為了拿下它,重建了大屋。“於是就修成了宮殿,而且是千家萬戶。”張健宮建在城外,因為未央宮“造天更寬”,城內沒有空間。所以它位於城市的西部,這是由郊區的地形特點和供水情況決定的。張健宮壹周20多裏,規模巨大,壹座跨城墻的飛天亭與未央宮相連。由殿蕩、殿逸、田亮、七寶鼓泉、玉堂、沈明堂、樸樹、明鑾、七花、銅柱和漢德、太爺池、湯種池、鳳雀、沈明臺等26個大殿組成。除宮殿建築外,前殿西北有太液池,南有玉堂、碧門、大鳥,西有(尚亭也)和虎圈,東有鳳凰闕,十分壯觀。太爺池占地10公頃,碧波蕩漾,“蓬萊、方丈、瀛洲、胡亮,似海中龜魚之屬”。是皇帝遊玩的勝地。池西北還有50尺高的神明臺和靜幹樓,是皇帝祭祀神仙的地方。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座宮殿,漢代長安城的宮殿建築還有龔蓓、貴宮、明光宮(城東北角),都是裝飾富麗堂皇,富麗堂皇。這些宮殿之所以主要占據城南半部,是因為漢代的長安城南面靠著龍頭平原,南面地勢較高。
漢代長安城的平面布局符合李周考公基的基本原則,即南面的宮殿區和北面的市場、居民和手工業區非常整齊。應該說,它第壹次充分體現了《李周》規定的城市布局原則,開創了我國首都總體布局的新規定,為後世首都的規劃設計樹立了典範。這就是充分利用地理優勢,規劃不同功能的區域,讓各種地形特征發揮作用。特別是開辟水源,挖掘完整的供水渠網,為我國首都供水打開了新局面。
漢代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城址保存最完整的城市。探索其布局特征,可以為剖析中國城市布局規律提供壹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