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漢和東漢時期的雕塑作品主要包括石雕、玉雕、陶塑、木雕和青銅鑄件。當時雕塑藝術的應用範圍非常廣泛,表現技巧也迅速提高。大型紀念石雕、園林裝飾雕塑、各種陪葬雕塑和實用裝飾雕塑都有顯著發展,漢代雕塑遺存極其豐富。
大型石雕突出了漢代雕塑藝術的新成就。我國現存最早的1對大型石雕是陜西長安縣常家莊的牽牛花石像和鬥門鎮的織女石像,兩者相距約3公裏。據漢武帝記載,它們是漢武帝開國三年(公元前120年)在上林苑建立的,以左牽牛花右織女的格式設置在昆明池的東西兩側,所以漢代又稱為昆明池石刻。牽牛花石像高258 cm,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放在腹部,以蹲姿坐著;織女石像高228厘米,呈籠袖狀。這組石雕取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它們都是用花崗巖雕刻的。石像高大,是中國早期園林裝飾雕塑的代表。
牽牛花石像
西漢另壹組著名的大型石刻是陜西興平縣道場村漢代將軍霍去病墓石刻,是元壽六年少府府“左”署石匠所刻。作者運用石頭造型的方法,將圓雕、浮雕、線雕等技法融為壹體,使作品兼具寫實和寫意的風格。現存作品14,包括馬上、臥馬、躍馬、臥虎、臥象、石蛙、石魚、石蟾、臥牛、野豬、野人、野人鬥熊、牛舔犢等和兩塊刻有文字的石頭。原本分散在墓前四周,現在陳列在墓前東西回廊。立馬石雕,又稱馬踩匈奴,高168 cm,是群雕的主體部分。作者用寓言的手法用戰馬把入侵者踩在地上,歌頌了霍去病在反擊匈奴入侵中的豐功偉績,是漢代重要的碑雕代表作。
漢代有大型石刻,陜西城固縣饒家營張騫墓前有1對石虎(或稱石驅邪),刻於西漢(116 ~ 11),雖然此外還有鹹陽石橋鄉出土的石虎、陜西安義出土的石虎、海出土的石虎塊西漢小石刻有劉勝墓出土的坐石俑、河北滿城中山王景、安灞橋、興平北五村出土的石虎鎮等。
在東漢大型石刻中,以四川冠縣都江堰出土的建寧元年(168)刻的李冰石最為重要,高290厘米,造型優美。屬於石頭翁仲性質的有河南登封中嶽廟前的1對石像,為安帝於元初(114 ~ 120)所刻。他們站在路中間,手中拿著劍,用方柱狀的石頭雕刻而成,外表樸實。兩尊石像,原藏於山東曲阜張趨村,現藏於曲阜孔廟,高約254厘米。刻於桓帝年間(147 ~ 167),胸前有篆刻,分別為“漢衛兼禦亭長”和“府死”。他們神情肅穆。江蘇東海長裏水庫1號墓的婦女,山東安丘董家莊畫像石墓的多人物高浮雕舒柱,比上述石像略小,但過於活潑。
李冰·斯通
以河北王度二號墓出土的東漢石像和五年(182)雕刻的石像最為突出,石像高79厘米,刻畫了壹個人買魚賣酒騎馬回家時的自得神態。馬腹與臺座之間的鏤空,說明圓雕技術越來越成熟。四川省出土了許多東漢時期的石像。其中,重慶江北區艾比堡東漢墓出土的季樂石像有三件,以刀工簡單、形象生動而著稱。峨眉雙福鄉出土的農民、民歌、歌妓音樂等石像,以形象豐滿、神態淳樸著稱。廬山石馬壩出土的兩座墓石像,或持鐵鍬,或持斧捕蛇,其特點是外形兇猛。
東漢石雕藝術的成就還體現在造型強烈的大型動物雕刻上。山東臨沂石羊嶺出土的1對石羊(故宮博物院),高95cm,用長方形石頭雕刻而成。他們的胸前刻有“永和五年”(65,438+040)、“子孫孝”、“孫中喬造羊”等官方題字,形象古樸典雅,富有裝飾趣味。漢汝南祖師的墓石,刻於桓帝(158 ~ 167)天祿、石陂謝,高約165厘米。雖然飽經風霜和侵蝕,他們仍然有壹個高大和英雄的氣勢。河南洛陽孫旗屯出土的《石天錄》和《石貔貅》,高109厘米,長166厘米。它們蒼勁有力,保存狀況最好。此外,陜西鹹陽沈家村出土的1對石獸、山東嘉祥烏石寺出土的1對石獅、四川蘆山楊軍墓出土的石獅、雅安姚橋高邑墓出土的石煞,都屬於東漢晚期的優秀石刻。
玉雕漢代的玉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1983年間,廣東廣州象山南越王墓出土了許多西漢早期的高浮雕玉雕,如玉劍上雕刻的龍虎圖案,以起伏、循環的形式處理,忽明忽暗,變化無窮。雕雙龍鳳紋玉環,虛實並存,繁而不亂。風格相似的有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玉雕人物和浮雕玉劍,北京大保臺西漢墓出土的玉雕舞者,以及玉佩的虎紋。
西漢晚期的玉雕作品是陜西鹹陽北郊漢元帝淩薇附近出土的第壹件圓形玉奔馬。材質晶瑩潤澤,雕刻精美。這部作品包含了神仙偷藥,天馬行空的情節構思,體現了西漢貴族祈求長壽,幻想升仙的思想。玉熊、玉鷹、辟邪玉等小圓雕也曾在此出土,造型豐富古樸。西漢傳世玉雕,似藏於美國薩克勒手中辟邪的灰綠色玉石,也是昂首奮進之狀,背上坐著壹個羽毛人,意境與鹹陽出土的玉奔馬相似。
東漢時期的玉雕有河北定縣北陵43號墓出土的西王母雕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辟邪圓雕玉等。
西漢初期,壹些戰功卓著的將領和諸侯也用陶制的兵馬俑陪葬,以炫耀自己的地位和權力。現已發現三批:①0965年秋陜西鹹陽楊家灣漢墓出土的11奴隸葬坑,其中騎兵俑500余件,步兵俑1800余件。墓主人可能是壹位文景年間的高級將領。騎兵俑高約50 ~ 68厘米,步兵俑高約44 ~ 48厘米。大多彩繪,制作精美,氣勢磅礴(見楊家灣陶俑)。②來源於鹹陽東郊郎家溝11號漢惠帝安陵墓葬的葬溝。現已清理出陶俑84件,多為步兵俑和射擊俑。其中,舉臂投物的射擊俑極為傳神。③1984年冬,江蘇徐州獅子山腳下發現兩座墓葬,出土數千件陶制兵馬俑,呈四列排列,朝西,氣勢雄偉。主墓尚未找到,推測墓主人是西漢初年封在徐州(彭城)的壹位楚王。
陜西省Xi市蔣村、臨潼出土的西漢侍女俑,體態端莊,形象優美。江蘇Xi安白家口、銅山出土的西漢舞蹈俑,袖長,舞步輕盈。山東濟南無影山出土的陶俑,註重人物不同身份和姿態的刻畫。場面歡快熱烈,整體效果相當不錯(見無影山陶塑)。
陶制騎兵俑
東漢時期陶塑品種增多。反映農業生產的作品有廣東佛山出土的插秧運肥陶制水田模型、四川宜賓出土的碗籃俑等。反映莊園經濟和階級關系,如河南陜縣、淅川出土的屈鎮守的陶制水榭,四川新津出土的帶劍帶鈴的屈俑;描述農婦辛苦勞作的,有四川新津出土的俑,彭山出土的俑,新都出土的捧眼鏡、捧鞋的俑,河北內丘出土的俑,抱嬰兒、捧燈的俑等。反映國內工作,有山東高唐、河北石家莊、四川重慶出土的廚俑,河北內丘出土的飯俑;反映醫療衛生,有河南南陽出土的針灸陶器;反映娛樂生活的,有河南洛陽出土的各種樂舞混伎俑,靈寶張灣出土的青釉柳波俑,四川紫陽出土的吹笙俑,成都天回山出土的後備唱俑和坐說唱俑,郫縣宋嘉林出土的豎說唱俑等。後者身高66.5 cm,作者運用精準的藝術手法,將說唱歌手幽默自戀的表情刻畫的淋漓盡致。
東漢的動物陶器形象生動。如河南輝縣拜泉出土的陶子母狗,河北滄州出土的青釉陶豬,四川成都、彭山、樂山出土的大陶馬等。
木雕漢代的木雕繼承了楚秦的藝術傳統。遺存多為圓形雕花木偶車馬,木刻浮雕僅見於江蘇東陽、盱眙和邗江胡昶的西漢墓葬中。
西漢初年的木俑以雲夢墓、長沙馬王堆、江陵鳳凰山出土的木俑為代表。湯姆布諾。雲夢墓1輪廓清晰,面上有雕邊,戰國時期木雕的原始遺存。馬王堆漢墓中有民間俑,分為服飾和繪畫兩大類。頭部雕刻精美,比戰國時期的木俑更加逼真生動。江陵鳳凰山167號漢墓出土的戰車奴婢木俑,包括手持戟、站立婢女、蓮鋤、持斧奴婢、駕木馬木車俑等24個俑,生活氣息濃厚,人物高大,身體輪廓曲線優美,服飾圖案強烈,彩繪清新。
彩繪木制小雕像
西漢晚期,以江蘇連雲港雲臺高要頂、高郵縣天山、盱眙縣東陽、儀征縣戴燕、涵江縣胡昶、湖南長沙楊家灣劉嬌墓出土的木俑為代表。其中,連雲港出土的51 cm高手抄俑豐滿婉約;帶盾牌的木俑表情莊重,刀法明亮。儀征、邗江出土的木俑姿態生動,五官清晰,表情幽默,標誌著西漢後期木雕藝術有了很大的進步。廣東廣州黃帝崗出土了壹件西漢晚期的木船模型,有五個提槳劃船的木制人物,側面姿態相當生動。
河西走廊出土的東漢木雕很多,如武威東漢墓出土的著名木雕舞俑、仆俑,木雕鎮墓中的麒麟、木狗、木猴、木牛、木馬、木雞、木鵝等。,刀法明,形制簡(見武威漢墓木雕)。
青銅雕塑漢代的青銅雕塑以善於刻畫具體人物的動態表情而聞名。首先,值得註意的是,兩廣西漢初年墓葬中出土了幾組青銅俑。廣西桂縣鳳蓮嶺31號墓出土的1件鎧甲青銅俑,高39厘米;配以1青銅馬,身高約115cm,體態雄偉。是繼秦代銅車馬之後,西漢初年大型青銅雕塑的代表作。廣西西林縣普陀糧站銅鼓墓,出土了1青銅騎馬俑和壹批青銅四人六伯俑,造型生動。六博俑造型精致,著重刻畫因輸贏而產生的得意或沮喪的表情。廣州動物園漢初辛衍墓出土的兩件鎏金侍女俑,出色地刻畫了壹個謙遜、善良、聰慧的侍女形象。
西漢中後期,青銅俑的種類增多,如陜西xi玉峰村出土的青銅羽人、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青銅說唱俑、甘肅靈臺、Xi東郊、四川資陽出土的青銅六伯俑等。其中銅羽人臉長,鼻子尖,顴骨凸起,頭上有大耳朵,肩上有翅膀,做出舉手微笑的姿勢,反映了當時封建貴族祈求“羽化成仙”的社會風尚。滿城劉勝墓出土的青銅說唱俑,打扮得像胡人,咧著嘴笑,惹人發笑。靈臺出土的四人六伯青銅俑,表情也很生動。此外,陜西興平茂陵東側墓葬坑中出土的鎏金銅馬,高62厘米,長76厘米,筋骨強健,通體金黃,顯示了西漢後期高超的雕刻和冶煉技藝。
銅羽人
東漢青銅雕塑有甘肅武威雷臺出土的青銅車馬,湖南衡陽道子坪出土的青銅馬俑,貴州清平壩出土的青銅車馬,河北徐水方嶺出土的兩匹青銅馬(高約116 cm),河南偃師李嘉存出土的鍍金青銅跑羊、青銅小牛、青銅小馬等。武威雷臺的銅奔馬,造型特別精巧,構思巧妙,又稱騎燕,高34.5厘米。作者用浪漫的手法設計了壹匹三腳飛的奔馬,壹只腳踩在壹只展翅飛翔的鳥背上。側視中的基本輪廓為倒三角形,運動感極強,被譽為漢代青銅雕塑的奇葩。
漢代青銅裝飾雕塑的藝術成就也是相當值得稱道的。據《西京雜記》記載,長安能工巧匠丁慢擅長制作九層博山香爐,雕刻珍禽異獸。“精神差都是自然運動。”河北滿城劉勝墓出土的措金博山爐,山巒重疊,山上裝飾著獵人和奔跑的野獸。雕刻華麗,腳輪精致,可以互相印證。獨具特色的青銅燈也是漢代封建貴族最喜愛的室內裝飾雕塑。廣州香崗山南越王墓出土的壹批龍形、朱雀形、獸面形的青銅燈籠,在燭光下顯得格外神秘和雄偉。河北滿城竇萬墓出土的鎏金長辛宮燈,是壹個跪著捧燈的宮女。外形清幽端莊,設計精巧,去除蠟燭和香煙的結構(見西漢河北滿城出土的長辛宮燈)。陜西平朔安太堡漢墓出土的青銅雁魚燈和江蘇睢寧、韓江東寒墓葬出土的青銅牛燈,結構相同,造型古樸美觀,都是漢代精美的工藝品。
西漢以來,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壹國家進壹步鞏固和發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和密切,邊疆各民族的雕塑藝術取得了顯著進步。最具民族特色的作品是北方匈奴人和鮮卑人創造的帶有動物圖案的青銅綬帶,南方百越人和滇人創造的帶有人物和動物圖案的青銅扣。
西漢匈奴人創制的長方形雕花銅帶飾品,通常飾有充滿草原生活情趣的動物咬紋,構圖對稱。如寧夏同心縣道墩子匈奴墓出土的雙馬鬥虎咬鹿紋青銅帶飾,內蒙古鄂爾多斯收藏的雙牛紋、雙駝紋、騎士捉囚紋青銅帶飾,陜西長安柯勝莊140號墓出土的雙馬鬥虎咬鹿紋青銅帶飾等。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吉林省榆樹縣出土的浮雕飛馬鍍金銅帶,是東漢早期鮮卑人的遺物。
漢初居住在嶺南地區的民族稱為百越。在廣西西林普陀發現的漢初銅鼓墓中,出土了5件浮雕山羊紋鍍金青銅飾板。這只山羊體形健壯,看起來像個登山者。它可能是Xi甌越的裝飾品。
雲南晉寧石寨山古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具有滇民族藝術特色的青銅雕塑。127人物被鑄造在壹個青銅外殼容器上,表現了祭祀場景。這裏出土的騎士獵鹿、雙盤舞、押解戰俘、二虎鬥豬、虎撲鹿等青銅刻鈕,以形象生動、情節驚險著稱,顯示了滇國工匠非凡的藝術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