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禮:坐直是從古代漢族流傳下來的壹種坐姿。動作是臀部放在腳踝上,上身保持挺直,雙手有規律地放在膝蓋上。身材端莊,不側目。現代的坐凳,腳垂下的坐法,其實在南北朝以前並不算正式的坐法,而是來自當時的西方國家,當時叫胡坐。
送禮:漢族的社會關系是典型的互惠型社會關系。通常,社會關系的差異是通過相似的姓氏來表達的。壹個個體與社會的聯系叫做“關系”,是聯系感情的。中國人的社交關系通常是通過互贈禮物來進行的。自古以來就有“千裏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說法,說明禮物的價值在於送禮者的善意和心意,而不在於禮物本身的價值。尤指愛情的象征。
喪禮:中國傳統喪禮的主色是白色,所以也叫“白事”,與“紅事”相對。隨著死者的信仰和經濟狀況,整個過程往往夾雜著相關的佛教、道教或風水儀式。
婚俗
漢族傳統婚禮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認為黃昏吉祥,所以會在黃昏結婚;為此,夫妻結合的禮儀稱為“昏禮”。昏禮是五禮中的禮,是繼男冠禮或女禮之後的第二個人生裏程碑。中國傳統婚紗中國的婚禮儀式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訂婚”和正式婚禮儀式,即“結婚”或“結婚”的儀式,意為夫妻的結婚儀式,是“成人禮”、“成人禮”或“成人禮”,可見男女婚後所扮演的角色。在中國傳統的婚姻習俗中,婚前儀式和正式婚禮是主要程序。這些
地址自定義
在中國,漢族傳統的世代觀念長期存在,以自身為中心,四代長輩,四代晚輩,形成“曾祖父、曾祖父、父親、自我、兒子、孫子、曾孫、玄孫”的“九族”血緣關系,這是九個層次。如果把旁系血親和姻親聯系起來,就會形成壹個龐大的親屬體系。
親屬稱謂分代,不受年齡限制。親屬稱謂也用於社會上的鄰居或陌生人之間,以示親切和尊重。總的來說,在稱謂的使用上,註意層次,把握角度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年齡層次有不同的稱謂,尤其是在信封上。
生活中,為了表示對人的尊重,也有不講究等級的特殊現象。比如壹個家庭中有壹位受人尊敬的長輩,家裏的晚輩稱他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鄰裏之間,無論男女老幼,都可能稱他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但往往是以他們的名字開頭。比如《紅樓夢》裏的劉姥姥,《駱駝祥子》裏的劉四爺爺。有時在稱謂前加“他(她)”字,如:他叔叔,她二嬸嬸,他奶奶,她二哥李等。類似的稱謂至今仍被廣泛使用。
哀悼習俗
漢族喪葬的舊傳統是講究重葬,其中夾雜著許多迷信習俗。棺葬自古以來就在漢族盛行,葬禮隆重,分為葬、葬、葬三個階段。古代有人祭的習俗,後來逐漸被陶俑取代。在現代,人們用紙人陪葬。
出殯後有七、七、百周年、周年的祭奠儀式,牌位歸宗祠,從出殯時對人的儀式變成了對“鬼”、“祖”的儀式。此外,漢族還有“歸葬”的習俗,即把死在外地的屍體運回原籍。
葬禮期間,死者親屬要穿喪服,在靈堂守靈。在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孝道根據與死者的親屬關系分為五等。現代漢語中也有“五服”壹詞表示血緣關系的遠近。孝是用白布做的,和西方人穿白色衣服做禮服的習俗大相徑庭。在清朝,壹個英國人第壹次來到中國。他遇到送葬隊伍的時候,大家都穿著白色的衣服,但是他的表情很痛苦,很悲傷,很奇怪。在古代,人們在葬禮上唱挽歌。後世的挽歌是由古代的挽歌演變而來的。
葬禮儀式的規模與死者的地位密切相關。在封建社會,對於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喪葬儀式都有嚴格的規定。王子、貴族和富人經常用大規模的葬禮來炫耀他們的權力。
長輩去世後,兒孫要在家待27個月,期間應停止交往和娛樂。官員也要離職回家守孝,這叫“守制”。
飲食習慣
漢族以農業為主,以小麥、玉米、大米為主食,輔以蔬菜、豆制品和雞、魚、豬、牛、羊肉等副食。茶和酒是傳統飲料。以大米為主食的人,習慣把大米做成米飯、粥或米線、年糕、湯圓、粽子、年糕等不同的食物;以小麥為主食的人們習慣用小麥粉做成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等。重視並擅長烹飪是漢族的壹大飲食特色。不同地區的漢族人民通過長期的實踐,采用煎、烤、煎、蒸、烤、涼拌等烹飪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粵菜、閩菜、徽菜、魯菜、川菜、湘菜、浙菜、蘇菜這八大漢菜聞名中外。
傳統節日
漢族的節日很多,主要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元宵節、中秋節等等。慶祝“春節”,又稱過年,是漢族人民千百年來的傳統節日,也是壹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過年的時候,除夕會守夜,初壹拜年。
漢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臘祭、祭竈、春節、元宵節、社交日、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和重陽節。在節日中,春節是最盛大的。
第壹個月不要剃頭
大部分漢族人正月不剃頭。據說正月剃光頭是“死叔”。這個原因和清代剃發換衣服有關。清朝統治者要求漢人像滿族人壹樣剃鼠尾,漢人自古有“身披皮衣,父母受之”的說法。除了佛教徒,人們都不輕易剃頭。這種做法引起了漢族人民的強烈反抗。大家約定永遠不在正月剃頭,以懷念故國和明朝,因為“鄉愁”和“死叔”壹樣。漢人以此來蒙騙滿族統治者。這也是正月不剃頭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