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采茶戲根據其特點和流行區域的不同,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贛南采茶戲最早形成於贛南,清中葉流行於贛南和粵北。善於表演輕松活潑的喜劇。在表演中,醜腳經常模仿猴、貓、鳥等動物的動作。醜的“矮壹步”和丹的“扇花”各有特色。唱腔分為光腔、茶腔、路腔、雜腔四類,以茶腔為主,弦樂為伴奏。劇目多為醜旦合演的民間生活劇,如挖筍、挑螺、巧打翔龍等。完成後《采茶歌》《姐妹》比較有影響力,《茶童Playmaster》《現代劇《如何談不攏》被拍成了電影。贛西主要有萍鄉采茶戲和萬載花燈戲。流行於永新、寧岡、蓮花、萍鄉、萬載等地,由贛南采茶戲流入演變而來。清道光年間流行於贛湘交界地區,後期受湖南花鼓戲影響較大。有二胡、笛子、嗩吶等伴奏樂器。主要曲調分為四類:花鼓調、歌腔和民歌。傳統遊戲包括放風箏、賣雜貨等。民間故事劇《吳燕華》和現代戲《邊陲之紅》影響較大。萬載燈會後期,高安采茶戲影響較大。
贛東北采茶戲分贛東和景德鎮兩種。贛東采茶戲源於潛山縣的茶燈戲,流行於潛山、上饒、貴溪、益陽等地。以“二旦壹醜”起家的“三腳班”,受黃梅采茶戲影響,後又增加了老學生、老旦、花蓮,加上三個打擊樂手,被稱為“七唱三打”的“半班”。男腳擅長扇技,丹腳擅長手絹技。曲調分為“三角小調”和“湖廣調”兩類。前期只用鑼鼓伴奏,幹唱配人聲。現在加了管弦樂伴奏。主要劇目有《三個小矮人的恐嚇》、《三姐妹看燈》、《打飯》、《鸚哥的故事》、《紅梅的折磨》等。景德鎮采茶戲由湖北黃梅采茶戲演變而來,流行於景德鎮、博陽、都昌壹帶。劇目和唱腔與黃梅采茶戲相似,表演受饒河戲影響。
贛北南昌、武寧、九江等地有采茶戲。南昌采茶戲流行於南昌、新建、安義等縣,65438年至0927年進入南昌。其曲調分為原調和雜調兩類,由夏河調發展而來,雜調包括茶燈調和小戲專用調。現有傳統劇目48個,包括“四個故事”(即南瓜故事、調查故事、顧家故事、故事等。武寧采茶戲流行於武寧、修水、銅鼓、靖安壹帶。清道光年間,全劇已演,如《失印配》、《夾克衫之書》、《溫武奎》等50余本。音樂曲調包括鄭強(包括北腔、韓強、嘆息和四平)、花腔和雜腔。劇目和唱腔也接近黃梅采茶戲。九江采茶戲流行於瑞昌、德安、九江、湖口壹帶。劇目據說是“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本”。唱腔分為平腔、花腔、韓強、雜腔四類,接近黃梅采茶戲。
贛中采茶戲很多,如撫州、吉安、寧都、高安等地。福州采茶戲起源於宜黃縣三交班,並受到黃梅采茶戲、宜黃戲和木偶戲的影響。流行於臨川、崇仁、宜黃、樂安等地。主要唱腔有從"鳳城絲弦班"發展而來的"本調"和從福州"回鶻調"發展而來的"福調",以及川調、文南詞和各種戲曲專用調。伴奏樂器有笛子、嗩吶、二胡等。劇目有《三芽子牛》、《小和尚割茶》、《白扇》、《毛紅》等。流行於吉安地區的吉安采茶戲,也起源於宜黃縣的三交班。它受湖南古畫戲、吉安戲、宜黃戲的影響,唱腔分為地方調、文南詞、小調三類。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演出了《放馬過來》、《南歸兄弟》、《誌願當紅軍》等革命節目。寧都采茶戲流行於贛東南地區,其發展受到祁劇和宜黃劇的影響。曲調分為基本曲調和小調。主要伴奏樂器是“鉤管”(壹種竹筒和胡琴),劇目有《種豆》、《推棉》、《毛鵬集》等。高安縣采茶戲源於花燈戲,並演變為兩種采茶戲。壹個是受當地瑞和班影響較大的鑼鼓班。其高亢的唱腔和鑼聲頗具特色,現稱瑞合戲。另壹個是思賢班,現在叫高安采茶戲。受贛南等地小調和瑞合戲的影響,原來的伴奏只用“絲弦”(弦樂器),後又吸收了京劇的鑼鼓。劇目有《孫城大九》、《劍袍》、現代戲《鵲聒噪梅》。現代劇《小監護上任》已經被拍成電影。
江西采茶戲豐富多彩,載歌載舞,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自清代以來雖屢禁不止,但仍以頑強的生命力活躍在廣大農村。由於善於吸收各種民間歌舞和地方戲曲的優點,建國以來發展非常迅速,現已成為江西最受歡迎的地方戲曲。